霜降过后,天气渐寒,昼夜温差加大,秋天正在谢幕,冬天已然候场。在北方,部分树叶已经开始枯黄,秋收也已接近尾声。在南方,却是一片田畴青葱、橙黄桔绿,单季杂交稻、晚稻才开始收割。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家乡漫山遍野的茶籽树上挂满了微微开裂的果子,油茶籽熟了。
因其果实可以榨油,茶籽树又叫油茶树,油茶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之一,也是我国江南低丘陵区最重要的食用油料树种。家乡永兴县位于湖南省东南边陲,丘陵、岗地占53.36%,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素有“油茶之乡”之称。
“霜降子、摘茶籽”,霜降之后的茶籽含油量高,十月下旬,正是采摘茶籽的最佳时节。南方的山上蚊虫多,大人们带上头巾、挑着箩筐,箩筐里再放几个竹篓。来到茶山后,箩筐放在一旁,背起竹篓围着茶籽树开始上下其手,不一会儿就把满满的一篓子茶籽倒入箩筐。这丰收的季节也是儿时的我和小伙伴们撒欢的大好时机。
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的学校每年会放一个星期左右的秋假,说是专门让学生帮着家里去采摘茶籽,当然也少不了按照年级向学校上交不同数量的茶籽。大人们是摘,小孩子是捡。捡茶籽也是有方法的,要尽量往草深和树高的地方走,这些地方,摘茶籽的人会嫌麻烦,所以剩下的茶籽会相对多一点。
对我们来说,那时的茶山就像灌木丛,一进去都不好找到人,于是,大家都是相约几个小伙伴,边捡茶籽边大声说话。“这边有很多,快点了。”“捡完茶籽去河里游泳......”
开学交茶籽,班主任称过重量后,会给大家每人发一个新的方格本子或者铅笔等文具,说是奖励同学们的辛勤劳动。有了奖励,我们也不会关心茶籽去哪了,毕竟家里还堆着好几大堆等着榨油呢。
榨油是一件费力气的活。村里在山脚下搭个小作坊,作坊里放着榨油的半自动机器和一根巨大的木桩子。在家晾晒几天后,人们按顺序把茶籽挑到作坊里,用一个个铁箍把茶籽分成块层层叠放起来,由村里选出来的三五个壮汉进行按照分工统一榨油。两三个壮汉负责推送大木桩子,一个站在木桩对面油茶籽堆放位置负责校准,一个站在一旁负责大声指挥,“一、二,嘿呀,一、二,嘿呀!”随着大木桩子一次次准确的击打在叠放的茶籽圈中,茶油从一层层的茶饼圈中渗出,顺着竹管流进油桶里,挑回各自家中。
茶油是一种优质的食用油,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当时都能卖好几十块钱一斤。当然,这是大人们关心的事,对儿时的我们来说,更喜欢的是榨油过后剩下的茶籽饼,因为可以用它去小溪里闹鱼、在田里闹泥鳅。
我们堵住小溪的上游,把茶籽饼敲碎成粉末状,用溪水浸泡后使劲摇晃稀释,然后倒入溪流中,美其名曰给鱼儿泡点茶喝。大约半个小时,溪水里的鱼喝完“茶”,开始焦躁不安、上蹿下跳,再过十来分钟,一条条溪水鱼就像喝醉了酒,浮在水面无力地摆动着身体。于是,我们开始收割,很随意的捞起一条条鱼放在鱼篓里,也把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放进了记忆里。
随着茶油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喜欢,家乡的茶籽树也是成规模的种植,榨油也早已变成了全自动操作,不再需要壮汉的汗水和呐喊。
又到了油茶籽成熟的季节,家乡的人民正忙着采茶籽、榨茶油,茶山后面那条小溪里的鱼儿们,你们还好吗?(蒋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