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曾说过: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一个人战胜不了自己,制度设计得再缜密,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在权力与诱惑交织的考验中,能否拒礼于门外、辞礼于情外,不仅关乎个人的品行操守,更关乎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公信力。党员干部唯有以“拒礼”显初心、以“清廉”担使命,才能在为民服务的征程中行稳致远。
“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廉洁奉公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而坚决抵制收受礼品礼金,正是守住廉洁底线、永葆公仆本色的第一道关卡。抵制礼品礼金是廉洁奉公的“试金石”,礼品礼金看似是“人情往来”的小事,实则是腐蚀权力的“温水”,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收受礼品礼金本质上是公私不分、权力私用的表现,会模糊公与私的界限,破坏公平正义的根基。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许多干部的堕落往往始于一份“不起眼”的礼品、一笔“人情化”的礼金。礼品礼金从来不是单纯的“心意”,其背后往往暗藏利益输送的企图,是对公权力的变相侵蚀。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只能用于为人民谋福利,唯有始终保持对权力的敬畏、对诱惑的警惕,才能让廉洁初心不染尘埃。
坚决抵制收受礼品礼金,需要党员干部强化自我约束,更需要制度机制的刚性保障,形成“不敢收、不能收、不想收”的闭环。从思想根源上筑牢防线,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礼品礼金的腐蚀性,要慎微慎独,时刻绷紧严于律己这根弦,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做到克己奉公、以俭修身。从制度层面扎紧笼子,要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明确“红线”“底线”,让收受行为无处遁形;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让权力运行置于“聚光灯”下无所遁形。从执纪问责上强化震慑,对顶风违纪收受礼品礼金的行为“零容忍”,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唯有将思想教育的“软引导”与制度约束的“硬保障”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严在日常、纪严于法,始终高悬廉洁明镜,就不会白袍点墨、终不可湔。
以清廉之姿践行使命,让为民服务更有温度。党员干部的清廉,最终要体现在为民办实事的成效上。拒绝礼品礼金,不是对群众的“冷漠”,而是为了更公正地服务群众;坚守廉洁底线,不是“不作为”的借口,而是为了更有底气地担当作为。清廉为民的深层内涵是不被私利裹挟,才能把精力用在为民谋利上;不被礼品羁绊,才能让行动始终围绕群众需求展开。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党员干部的廉洁形象,是党和政府公信力的基石;坚决抵制礼品礼金,是维护这一基石的必然要求。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代,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将“清廉”作为终身追求,以“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坦荡,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永葆本色,用实际行动书写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廉洁答卷。(新蔡县纪委监委 赵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