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检监察机关开展监督检查时,部分被监督单位干部抱“怕淋雨”心态当“好好先生”,或对内部苗头性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配合检查时“避重就轻”,妄图蒙混过关。这种做派看似和谐,实则漠视责任、纵容问题,既让监督整改流于形式,又会阻碍单位发展、侵蚀政治生态。
“好好先生”现象的根源,在于“怕淋雨”的错误认知。部分干部将纪检监察监督视为“找茬”“挑刺”,认为暴露问题会影响单位形象、牵连个人前途,便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对问题“捂盖子”“装糊涂”。有的怕“得罪人”,面对同事违规苗头,因担心伤和气选择纵容;有的怕“担责任”,为规避问责,在检查中遮掩不足、应付整改。殊不知,“怕淋雨”的逃避只会让小问题演变成大隐患,如同农田杂草不除终将侵蚀禾苗,单位对违规苗头不纠必酿成严重后果。
“好好先生”绝非真“好人”,其危害不容小觑。从单位层面看,“好好先生”会导致内部监督失效,问题不断积累。当干部普遍抱着“不愿得罪人、不想添麻烦”的心态,单位规章制度便成“稻草人”,违规行为失去约束,长此以往必然出现管理混乱、风气败坏的局面。从个人层面看,“好好先生”看似“人缘好”,实则是对同事的不负责任——对违规苗头的纵容,不是“顾情面”,而是让其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害人害己。更关键的是,这种现象会削弱纪检监察监督的权威性和实效性,让监督沦为“走过场”,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
事实上,纪检监察监督本质是“治病救人”的良药,而非“找茬问责”的利器。其目的是帮助被监督单位查漏洞、补短板,防范风险、推动发展。被监督单位干部唯有摒弃“怕淋雨”心态,打破“好好先生”思维,才能从监督中受益。一方面,要主动正视监督,将其视为“体检”而非“挑错”。接受检查时如实提供情况、主动暴露问题,不遮掩回避;对发现的问题诚恳接受、立行立改,把整改作为提升工作、完善制度的契机。另一方面,要扛起内部管理责任,摒弃“老好人”心态。单位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需树立“严管就是厚爱”理念,对内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谈心谈话、提醒警示,敢于“红脸出汗”“咬耳扯袖”,让干部绷紧纪律之弦,不越雷池半步。
监督是治理的内在要素,更是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被监督单位干部需深刻认识到“好好先生”看似“安全”,实则是失职失责的“软肩膀”;“怕淋雨”看似“稳妥”,实则是阻碍发展的“绊脚石”。唯有摒弃“怕淋雨”心态,拒做“好好先生”,主动拥抱监督、自觉接受监督,才能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让单位在规范轨道上健康发展,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添砖加瓦。(新蔡县纪委监委 杨启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