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进度多么缓慢,只要继续前行,总有一天能看到曙光。”
日本电影《编舟记》讲述了一个出版社的编辑部用15年的时间编撰《大渡海》词典的故事,剧中的男主马缔光也用一生去做一件事,爱一个人,做得那么寂寞而投入,爱得那么宁静而深沉。
用15年的默默付出去打磨一本词典并做到极致,这得需要多么大的毅力与坚持啊。
日本人的敬业是出了名的,日本是名副其实的“匠人国家”。日语中有个说法:“一生悬命”。意思是指不遗余力去做一件值得耗尽一生去追求的事情,如今常被用来诠释匠人精神的内涵。在匠人氛围的拉动下,不仅仅是传统的手工业,日本各行各业生产的背后,都有着一群把用户需求打磨到极致的日本制造。
日本有一位叫做冈野畅夫的手工匠人, 花30多年的时间乐此不疲地从事在别人看来枯燥无味的旧书修复工作,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好比施了魔法。修复的过程不仅呈现出了斐然的手艺,更是将细致、专注、自律的匠人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
被称为“寿司之神”的小野二郎先生如今已经95岁高龄,是全世界年纪最大的三星主厨。一生中,他有超过五十五年的时间,都在做寿司。小野二郎曾说,“你必须要爱你的工作,你必须要和你的工作坠入爱河……即使到了我这个年纪,工作也还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我会继续攀爬,试图爬到顶峰,但没人知道顶峰在哪里”。他所有的寿司都看似简单,但味道极有深度,在简单中赋予了他的毕生精力,正是这样的敬业、严格、追求卓越的精神,最终成就了一代传奇大师。
匠心,代表了技艺的传承,以及一种对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工细作的严谨精神。正是这种绵延不断的匠心精神、匠人精神支撑着日本的创新与发展。
在日本,1000年以上的企业有7家,500年以上的企业有32家,200年以上的企业有3146家,100年以上的企业有50000家以上。这些百年老店之中,有89.4%的企业是员工人数不超过300人的中小型企业。许多日本中小企业都是“日本神话”的创造者,这其中颇有历史的老店就超过10万家,而里面的匠人多达几十万,日本堪称“匠人国家”。目前,日本最长寿的企业是创办于公元578年的“金刚组”,存在已有 1437年,代表作是建于593年的四天王寺。
痛心的是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过7-8年。最古老的企业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之后是1663年的剪刀老字号张小泉,再加上陈李济、广州同仁堂药业以及王老吉三家企业,中国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仅此5家。
中华民族向来不缺头脑,中国人民也不从缺人才。
差距在哪?
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差距?
怎么缩小差距?
这些都不得不让我们深刻反思,唯反思,才能奋起直追,向着更好更快更高前行。
1946年,西班牙为应对国内技术工人大量短缺的困境,萌生了以职业技能竞赛吸引年轻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想法,并于1947年成功举办了第1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最后演变成现在的世界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是世界技能组织成员展示和交流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被誉为“技能奥林匹克”。世界技能大赛自1950年举办第一届,1955—1971年每年举办一届,自1971年起,基本稳定为每两年举办一届。止目前,已举办了45届。我国2020年加入世界技能组织,从2011年的第41届开始参世界技能大赛,对技能人才工作重视不断提升,一批批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中国要进入世界现代化国家,就必须有能够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科学水平和技术力量,需要一批批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目前我国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节点,在各项要素中,首先就要全面推动劳动力要素的优化和升级。只有劳动者率先升级,有了高素质的人才,才有高质量发展。
必须提高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完善中国制造和服务迈向中高端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逐步完善技能人才培训培养体系,12月8日,国家教育部发布,目前全国共有职业学校1.15万所,在校生超2800万,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建设技能人才队伍提供了强大后备军和人才库。
必须积极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12月10日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广东省广州市开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为更多热爱钻研技能、追求提高技能的青年有志之士提供了人生出彩的展示平台,也必将为国家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端素质技能人才和更多的大国工匠。
“在很年轻的时候,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是件很幸福的事。剩下的,只要埋头前进就好了。”
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愿更多的青年一代多一些主人翁意识和使命感、责任感,以技成才,以技报国,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编舟人”。(第四监督检查室 刘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