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曝光了昆明诺仕达集团钻政策空子“打擦边球”,以发展健康养老产业为幌子,在云南省昆明市滇池保护区大肆开发房地产,“环湖开发”“贴线开发”现象极为严重,整个长腰山区域被房地产开发项目蚕食,已建成的800余栋商品房俨然钢筋水泥丛林,长腰山及滇池二级保护区的生态破坏殆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于2016年、2018年和2021年先后三次指出问题所在,提出整改建议,但昆明市有关方面非但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加以及时整改,反而放松监管、继续审批,致使房产开发商变本加厉,在环滇池沿线构筑“钢筋水泥丛林”,攫取最大化利益。
殷鉴未远,尚有蹈之。秦岭违建别墅事件尘埃落定,一批不作为的官员受到党纪政务处分,一些受贿腐化的领导干部移交司法机关审查起诉;信阳平桥区“耕地长出别墅”问题继而暴露,信阳市委当机立断,果断处置,进行大力整治,一幢幢临山沿河的违建别墅纷纷“倒毙”。以不惜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违规开发房地产的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不是存在于一时一地。这种“怪象”在中央三令五申、严禁之下为何还潜滋暗长,甚至“疯长”?其中原因不难明了。一是地方政府要出“政绩”“显绩”,地方财政急需增加收入;二是开发商盲目追逐利润,早把生态环境保护忘到九霄云外。
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地产开发是愚蠢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早就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已经证明总书记的论断是正确的,这一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使我们的国家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祖国大地上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退耕还林、退田环湖、退草还牧,种种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让中国更美丽,让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更适宜人类居住。中国向世界庄重承诺,到2030年使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截至2019年底,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已经下降了48.1%,非化石能源占比达15.3%,均已提前完成承诺的2020年目标。国家在减排、减少过度开垦、不合理开发等方面下足力气,为的就是一定要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提高国民生活的整体幸福指数。然而,像秦岭保护区、昆明滇池“生长”出来的大片别墅,与中央的决策背道而驰,与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格格不入。逆潮流而动者,最终被大浪淘沙;不怀好意搬起砖头者,必然砸了自己的脚。愚蠢者只顾自己的利益和眼前利益,明智者才能放远眼光,着眼未来、顾全大局。
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地产开发就是砸子孙的饭碗。宋代叶适在其散文《留耕堂记》中记载,一位叫葛自得的人根据当时的民谚“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把自己的宅第取名为“留耕堂”,可见古人早就有了忧患意识,不能竭泽而渔、随欲而为。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变异的气候和特殊的气象频频发生,扬起沙尘,掀翻建筑,毁坏道路,淹没农田,开裂山体,已经给人类上了诸多以生命为代价的警示课。可是,个别党员领导干部仍然不知觉醒,缺少忧患意识,与房地产开发商勾肩搭背,为他们的违规开发“开绿灯”、松红线,做他们的“保护伞”。熟不知,这是在断后人的财路,砸子孙的饭碗。在任时吃干荡尽,不给他人饭吃;离任时花干董净,不顾他人死活。这种自私自利的为官理念实在要不得。从2015年到2020年,短短几年时间,滇池四周的生态变得满目疮痍、不忍入目。开发者贪婪,为政者不察。罪已成,罚将至。砸子孙饭碗的人,必将为人唾弃,被子孙后人戳脊梁骨。
亡羊补牢,犹为未晚。忍痛整治,以儆效尤。在拆除违规建筑的同时,更应静下心来反思,以案促改,完善制度,堵塞漏洞,防患重蹈覆辙,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保护生态环境是道硬杠杠,谁也触碰不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房地产开发商应该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在纪律、法律的框架内经商谋业,才能行稳致远、造福当下和子孙。“路上行人口似碑”,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受欢迎不受欢迎,群众心里明镜似的。对与错,是与非,问问人民群众,就会迎刃而解。怕就怕明知故犯、知错不改,做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
类似秦岭、滇池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屡屡发生,教训极为深刻。人们不禁要问:这样的违规开发地产的行为何时才能绝迹?(文秘室 朱国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