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学廉介 必先知足
“欲学廉介,必先知足”是曾国藩《挺经》卷八廉矩中的一句箴言,其意思是做官要想保持清廉正直,必须先懂得知足。
知足能去甚止欲。人生在世,难免会有各种或大或小的欲望,普通人如此,踏入仕途者亦是如此。一个人倘若不知足,对欲望执着过度,就会得陇望蜀,不知进退,必将唤醒贪心不足的丑陋人性,从而成为欲望的奴仆,为欲望左右,最终也必因贪污腐败蒙羞受辱,落得个人财两空。反之,知足者不会轻易被欲望所控制,自然也就不会因为欲望膨胀而做出辱没自己的事。春秋时期鲁国宰相公孙仪,因己嗜鱼,故不受鱼。有人问为什么,公孙仪解释说:“如果我因这点小利小贿被罢了相,就再也不能满足这个嗜好了。如果我不图眼前的利益,就不会被免职,也就能常常吃到鱼了。”没有非分的欲望,等同于没有超出自己收支范围的过分需求,也等同于有满足感。公孙仪正是因为有了对当下和未来的满足心理,才使他以清廉自守,坚决地将“欲望”拒之门外,没有跌入“鱼利”的陷井。
知足者能戒奢尚俭。戒奢尚俭是为官者廉洁的重要保证。“居官之所恃者,在廉。其所以能廉者,在俭。”自古而今,戒奢尚俭作为知足思想的具体化内容,被很多身居庙堂者躬身践行。如,春秋时期的卫公子荆的“苟合、苟完、苟美”的清简知足;清代于成龙的“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的戒奢良方;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小小气气地过日子”的勤俭习惯……诚然,于为官者而言,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知足殊为不易,因为相较于普通人,无论是在权力上还是物质上,他们面对的诱惑往往会更多。但如果能从内心树立一种戒奢尚俭的生活理念,减少自己的私心和欲望,把节俭作为修身从政的一种价值追求和行为自觉,也就能从清贫的知足生活中涵养清廉美德,从淡泊名利中获得更多的快乐。
知足者能约己正心。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从这个角度来说,知足其实强调的是一种对自身的约束力,所以,知足者更懂得放下,舍得放弃。只有知足者,才能常怀律己之心,善于“吾日三省吾身”;只有知足者,才能知己不足,不断调整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只有知足者,才能清醒地意识到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如若领导者能以内心的“知足”来约己正心,少私寡欲,安宁本分,对非己之物不妄求,就能做到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就能始终保持为官者的清廉本色。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知足之人,虽贫而富。”所以,知足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智慧,一种品质,唯以“知足”为始,方能以“廉介”为终。作为党员干部,只有修养知足之道,才能锁住贪欲之念,剔除汲汲于富贵之心,使自己“不自失”“守真根”,才能真正做到不忘初心、责任归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太康县纪委监委 连韶光 岳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