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要闻

河南日报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2017“清风荷韵·中原廉文化”系列活动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论坛发言摘要

2017-08-04 10:58 来源: 河南日报

编者按:7 月 29 日,第三届“清风荷韵·中原廉文化”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书画名家作品展在淮阳县成功举办。该系列活动是在省纪委指导下,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周口市纪委、淮阳县委县政府共同主办,河南法制报社、淮阳县纪委、淮阳县伏羲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管委会承办,是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系列廉政理论研讨、廉文化交流活动。

在当天的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论坛上,来自省内外 20 多位专家学者理论联系实际,围绕作风建设这一主题,分别作了生动精彩的报告,提出很多建设性建议,现将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予以刊登。


用优良作风营造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

河南省纪委副书记 吴宏亮



1936年,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来到延安。他从毛泽东住的窑洞、周恩来睡的土炕、彭德怀穿的背心上,发现了一种他称之为“东方魔力”、“兴国之光”的伟大力量。

这种力量就是党的优良作风。也正是靠这种优良作风,我们党推动了中国航船的激流勇进,推进了中国崛起走向辉煌,使亿万中国人民信心满怀、享受安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生命线,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事实证明,党员干部什么时候衣上带着乡间的尘土,鞋上沾着基层的泥巴,心里挂着群众的冷暖,我们党的事业就兴旺、风气就清正。反之,则歪风蔓延、事业受损、百姓痛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把作风建设贯穿始终,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使“兴国之光”重焕生机。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到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开刀,无不在倒逼各级党员干部破除一己私利、维护群众利益,堵住“小九九”,打碎“小算盘”,树立新风尚。

但还要清醒地看到,作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常抓不懈,稍一放松,就会反弹。事实也确实如此,一些党员干部身上还存在着“不思进取、不接地气、不抓落实、不敢担当”的问题。有的思想上故步自封,行动上停滞不前,干事上凑凑合合;有的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不够,定政策、提要求与实际情况脱节;有的抓工作浮于表面,发文开会了事;有的私心太重,遇到问题绕着走。省委书记谢伏瞻同志曾为这些作风不实的党员干部“画像”:当老好人,摆花架子,只要权力不干事,不思进取图安逸。

这些作风疾病,无疑是改革的绊脚石、发展的中梗阻,使一些本来可以推进的工作没有推进,一些本来应该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一些本来应该及时化解的矛盾没有得到及时化解。如不彻底改变,中央的大政方针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就无法真正贯彻落实,“四大攻坚战”就无法如期完成,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的事业就难以顺利推进。最终会使我们丧失发展的机遇,甚至丧失群众的信任,影响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败坏党的良好形象。我们一定要高度警惕,以夸父追日的执著、水滴石穿的坚韧,坚决摈弃作风痼疾;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把作风建设一抓到底。

中国有句古话叫“郡县治,天下安”。作风建设的活力源泉在基层,作风建设的重点难点也在基层。基层作为改革发展的主战场、保持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每名基层党员干部,就是一块党的政策的“广告牌”,就是一座服务群众的“便民站”。基层党员干部身处一线,案头连着地头,抬头就是村头,接触实际、接近群众,最容易“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基层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对党的干部队伍的观感;基层党员干部的生态好坏,直接关系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决定着群众的幸福指数。基层党员干部的作风实了,才有深厚的民意基础,才有百姓的信任和支持,再大的困难也能够克服,再难办的事情也能解决。

当前,河南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既有“四大攻坚战”的硬仗,又有怎样打好“四张牌”的考量,如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的殷切嘱托,如何在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中成就一番事业,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党员干部要以开拓进取的锐气、敢为人先的勇气、势如破竹的豪气,不忘初心,情系民生,脚踏实地,恪尽职守,以顽强的精神、用良好的作风,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时代挺直腰杆担当、甩开膀子干事,做时代的劲草、真金。



把作风建设融入党的制度建设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总编、经济学博士杨英杰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改进作风制度建设进行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我们党作为一个在中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作风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强调:“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必须聚焦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把作风建设融入党的制度建设

要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用科学的政绩考核“指挥棒”推动作风转变。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新理念描述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方向,完善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

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让作风好的干部受到重用,让作风不好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注意选拔经过实践锻炼和重大考验的优秀干部,注意选拔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优秀干部,真正把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的干部选拔进领导班子,树立正确用人导向。

要深化改革、转变职能,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以改革的办法固化作风建设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要标本兼治,经常抓、见常态,深入抓、见实效,持久抓、见长效,通过立破并举、扶正祛邪,不断巩固和扩大已经取得的成果,努力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全社会风气根本好转。

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抓作风建设,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体现改革精神和法治思维,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确保改进作风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切实防止“四风”问题反弹。

要加强问责,健全监督体系,发挥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作用,形成监督的强大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珍惜人民给予的权力,用好人民给予的权力,自觉让人民监督权力,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使我们党的根基永远坚如磐石。目前,我国已形成了由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内部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公民监督和舆论监督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体系。



十八大以来作风建设:成效、经验与前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建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风建设上的成效可以集中概括为实现了两大转折。一是,扭转了多年持续滑坡的趋势,迎来了作风上向好的变化;二是,作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这其中的经验和启示是需要认真思考和总结的。

政治决心。十八大之后,新的领导人在作风建设上的决心可以说首次达到了彻底的程度。最能代表其决心的表述就是:“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对于腐败和作风上的问题坚持“零容忍”。

以上率下。各级领导自上而下的榜样带头作用很重要。高级领导人以上率下、以身作则更加重要。在中央政治局通过的“八项规定”中,开宗明义就提出要求,领导干部要带头,而且要从政治局开始:“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

治标为主。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抓作风建设的策略路径选择是先以“治标为主”,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抓,越往后标准越严,且能持之以恒。这个策略路径为扭转作风建设上的长期滑坡趋势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监督和曝光。十八大以来,一个显著特点是加强了执纪监督。首先是重在监督。不仅在纪检监察机关内部,加大了发现和查办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力度,还通过其官网以及开通手机客户端等,调动并方便广大群众的监督。

制度建设。十八大以来,在作风建设方面,也很重视制度建设。新的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两类内容。一是,监督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具体包括纪检体制改革、巡视方式方法上的创新等。二是,源头预防性制度建设。十八大以来,在不少方面都进行了制度建设,且具有源头预防作用。

按照十八大以来治理作风问题的策略路径选择,过去5年属于第一个阶段,以治标为主;接下来一段时间,应当坚持“标本兼治”,即在加大治本力度的同时,治标也丝毫不能放松;待到治标大功告成之后,第三个阶段才是以治本为主。



进一步健全党、政、群相结合的监察制度体系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纪亚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相继建立了维护党纪的党内监察制度、维护政纪的国家行政监察制度和发挥群众监督作用的人民监察通讯员制度,从而形成了党、政、群三位一体的制度监督体系。这一制度监督体系在运行过程中不仅使党政监察机关与人民群众形成良性互动的监督系统,有效地维护了党纪政纪,而且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巩固新中国政权,建立清正廉洁高效的人民政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背景下,以实现党内监督体制机制的重大变革为基础,进一步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应借鉴新中国成立初期构建党、政、群相结合的制度监督体系的经验与教训,进一步完善党内监督与国家行政监督、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的关系,健全党、政、群相结合的监察制度体系。

一是在党统一领导下,有必要强化国家行政监察职能发挥。

历史地考察我国党政监察制度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看到,国家行政监察职能的有效发挥,有助于党的监督强化,使党的领导落到实处,国家的政治生活也因此规范有序。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强化国家行政监察职能,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才能有效实现。一方面,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是国家监察制度的顶层设计,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保持正确的方向,才能真正实现政治理想;另一方面,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触动方方面面的利益,需要党的统一领导为其保驾护航,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2016年11月7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标志着我国党政监察制度建设迈入新阶段。

二是群众监督应在制度化、规范化方面进一步加强。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群众监督制度化,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以健全的法律制度为基本保障,确保领导干部权力的正确使用,更好地体现、维护和发展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群众监督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国家接受群众监督从形式到内容的各项制度的完备和健全。



锤炼优良干部作风,迎接新的伟大使命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李庚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干部作风建设,干部作风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干部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锤炼干部作风既要精准施策,又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综合施治、做好长期长效的工作。

一、以优良政治文化为引领,把干部作风建设引向深入。新形势下,政治文化建设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让这些价值观融入党员干部的血脉,坚定干部的理想信念,补足精神思想之钙,牢固树立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激发为民务实清廉担当的崇高情怀,为树立和保持优良作风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干部作风建设必须以推进和完善民主执政为基础,切实破解历史周期率。干部作风建设内涵丰富,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亲密无间的干群关系,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又真心诚意接受人民监督、时时处处受到人民群众的全方位监督。

锤炼优良干部作风不能关起门来进行,必须在坚持和完善党的民主执政方略的大局下进行,制定和完善人民群众对干部作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评价权,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当成自己的天职和奋斗目标,坚决遏制脱离群众的现象,把握住干部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

三、干部作风建设必须以切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依托,严字当头、务求实效。切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对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意义重大。干部作风建设是全领域的问题,不能有死角,不能有盲区。在干部作风建设上,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冲锋陷阵,严于律己。各级纪委以及纪检干部,作为进行执纪监督的主体,在锤炼优良干部作风方面要当好尖兵、当好哨兵、当好监军。抓干部作风建设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不能一阵风、一阵子,而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四、干部作风建设必须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锤炼干部优良作风必须以强有力的制度建设为保障,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推进干部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要不断强化监督,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要建立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制度建设,确保干部作风建设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



政治生态与干部作风

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程传兴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良好的政治生态有利于激浊扬清,形成崇廉尚实的价值取向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党员干部就会潜移默化、见贤思齐,干部就会养成良好的作风。

当前我国政治生态总体上是健康的,但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有些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二是有些干部追求私利,从政行为不规范。三是有些干部之间关系庸俗化。四是有些干群之间互信不够。

为什么存在这些问题?首先,思想基础不牢。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丧失,官本位、特权思想严重。其次,管党治党不严。部分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不到位,对干部的权力约束不严,对履行职责不到位的干部追责不严。再次,用人导向需要进一步匡正。干部提拔和任用中有些地方评价干部的方法不科学,有的地方违规提拔使用干部,这都会挫伤干部的积极性,助长不正之风。最后,社会风气不优。

应如何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呢?一是加强“三观”教育,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要用纪律规范干部行为。进一步完善党的各项纪律和行为准则,使之具体化,便于遵守;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使那些有违纪违法想法的人无法得逞。三是惩恶扬善,完善激励约束机制。要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防止干部犯更大的错误,同时对违法乱纪者要予以严惩。要加大正向激励力度,坚持用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的良好风尚,树立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四是以党纪法规为基础,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构建简单清爽友善的党内同志关系,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在党内营造坦诚相待的良好氛围,使大家成为政治上志同道合的同志、工作上密切配合的同事、生活上互相关心的挚友。其次要构建和谐互信的党群、干群关系。



周口市基层干部作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周口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王富兴




近年来,周口市高度重视基层干部作风建设,扎实开展教育、监督、惩处、制度建设各项工作,全市基层干部作风实现了“三增强一提高”:领导干部抓作风建设的责任意识增强了,干部的自律意识增强了,服务意识增强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强化学习教育,形成转变作风的思想自觉。通过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使基层干部牢记理想信念宗旨,从思想上主动转变作风。发挥正面典型引领作用,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实现理想抱负和自身价值。抓好反面警示教育,筛选基层干部违纪违法案件12起,实施以案促改,力促广大基层干部引以为戒。加强道德建设,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为着力点,在基层开展寻找最美家规家训等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

夯实“两个责任”,以强有力问责推动责任落实。在乡、村层层传导压力、分解责任、压实责任,夯实乡镇、村党组织及其成员履行主体责任、乡镇纪委、村监委监督责任,通过年初定清单签承诺、约谈、问责等方式,构建“两个责任”落实的完整链条,形成自觉知责明责、主动扛责履责、坚决问责追责的良好局面。用好问责利器,把该打的问责“板子”狠狠打下去,让被问责的干部认识到“错”、感觉到“疼”。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把签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承诺书延伸到村级。“四风”问题先于其他问题查处和通报,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信号。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曝光一起,促进基层干部作风转变,提升群众的获得感。扎实开展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驾护航。对扶贫任务较重的16个乡镇进行机动式巡察,发现问题590件,移交线索179件,立行立改事项53件,以精准巡察助力精准扶贫。落实中央纪委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建立扶贫领域问题线索台账和查处台账,对胆敢向扶贫款物伸手的,严惩不贷。共查处扶贫领域问题77个,党政纪处分94人,对部分涉农部门负责人进行约谈。

责任编辑: 周口市纪检监察网管理员
  • 版权所有:中共周口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周口市监察委员会
  • 地址:周口市光明路1号 电话:0394-8260333
  • 政府网站标识码:4109000047 备案序号:豫ICP备1202355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