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

孔奋:身处膏腴 不求自润

2021-01-20 10:21 来源: 周口市纪委监委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一民谚,原特指封建社会知府的陋规收入甚多,后来泛指地方官或一般官员敛财贪赃,也形象地揭露了官场腐败乱象。而在东汉,却有一位“傻”官员,在富裕的姑臧任职四年,财产却一点也没增加,被同僚们讥之为“身处膏腴,不能自润”。这位“傻”官员正是东汉时期的清官孔奋。

孔奋,字君鱼,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西安西北)人。东汉初年官员,孔子第十五世孙、西汉侍中孔霸曾孙。孔奋从小聪颖,曾跟随大学者刘歆学习《春秋左氏传》,受到刘歆的欣赏。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天下大乱。孔奋带母亲和弟弟逃至河西地区去躲避兵祸。河西大将军窦融曾听闻孔奋的才德,听说孔奋在河西,便请他担任自己官署的议曹掾,还兼任姑臧地区的县令。当时天下战乱不断,唯有河西地区比较安定。姑臧县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商贾往来频繁,是河西地区最富裕的县。以前的县令在这里为官不过几个月便都能富裕起来。然而,孔奋任职四年,财产无所增。

孔奋非常孝顺,侍奉母亲细心恭敬,尽己所能让母亲享用美味可口的食物,自己和妻儿却只吃粗茶淡饭,四年如一日。当时全国仍未安定,无论是为官者,还是读书人,大都不注重操守,贪婪成性,大多数做官的人都趁乱搜刮民财,贪赃舞弊。但孔奋却不随波逐流,他始终洁身自好、清廉自励,“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同僚见他这样,都笑话他,认为他“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身处富庶的地方,却不能得到资财使自己富有起来,真是徒然自讨苦吃啊。即便受到嘲笑讥讽,孔奋依然不为所动。

战乱被平定后,河西地区的官员被征召进京,这些官员“财货连毂,弥竟川泽”——聚敛的财物连车满载,塞满了山川。只有孔奋没有资财,带着简单的行李,乘一辆空车上路赶赴京城。姑臧的民众见孔奋如此廉洁,非常感动,相互转告说:“孔君一向清廉仁义,全县都蒙受他的恩惠,他如今离去,我们为什么不报答他的恩德!”于是共同凑集了成千上万的牛马和器物,追赶了数百里送给孔奋。孔奋只是拜谢而已,对所送财物分文未取。

孔奋抵达京城后,被任命为武都郡丞,深受官民的敬重和爱戴。他担任太守后,全郡的人都以他为榜样,严于自律,修行操守。孔奋施政清明有决断,是非分明。见到人有美德,爱之如同亲人;对不良行为,则嫉恶如仇,郡中的人都称他清廉公平。

孔奋坚守节操、清廉自律,即使身处膏腴却不求自润。广大党员干部应当以孔奋为榜样,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沈丘县纪委监委 魏晓琳)

责任编辑: 周口市纪检监察网管理员
  • 版权所有:中共周口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周口市监察委员会
  • 地址:周口市光明路1号 电话:0394-8260333
  • 政府网站标识码:4109000047 备案序号:豫ICP备1202355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