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颍河水是血性的,在枪林弹雨中铸就了一部红色经典,“三条军令”书写一段传奇。
在沈丘县城东约五公里的下溜村古渡口,立着一块黑色的石碑:刘邓大军过沙河处。
当年,刘邓大军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向国统区大进攻的序幕。1947年8月16日,刘邓大军一路南下抵达郸城,这时前有敌兵堵截,后有20多万敌军分淮阳、亳州、平汉铁路三路尾追而来,天上有敌机侦查轰炸,情况十分紧急,必须迅速通过沈丘黄泛区水淤沼泽地,并强渡沙颍河。为此,豫皖苏军区二分区和沈丘地方党组织接连接到筹集物资、架浮桥、做好保密工作的“三条军令”。
接到军令后,沈丘地方党组织迅速行动,广泛筹集物资,并提前组织群众用秫秆、柴草铺设了30多里长的道路,成立了一个近千人的架桥队伍在槐店、新安集、纸店三处架设浮桥。因为新安集镇下溜村渡口坡度大、水面窄、水流缓、离城远,成为主要渡河处。军民们在这里打下了南北两行几百根木桩,并用绳索连在一起,将船连成一字形,固定在木桩中间。上铺木板、门板等物,成为一条坚固的大浮桥,可使大军三队齐行并进。
8月17日上午,刘邓大军主力部队(中路部队)第二、第六纵队陆续抵达沙颍河北岸。下午,第二纵先头部队到达下溜渡口,渡过浮桥,抢占南岸阵地,掩护大军过河。后续部队接连而至。
18日早晨,刘邓首长率总部直属机关到高山店、阎楼、马楼、马寨一带就地休息、做饭,准备渡河。刘邓首长就住在马寨村。当日上午,国民党的飞机开始轮番轰炸新安集和下溜渡口,炸死18名群众,多人受伤。一个山东籍的连长在轰炸中不幸牺牲。夜间,敌机投下的照明弹照得沙河两岸如同白昼。军民舍生入死,连夜奋战,抢修被炸毁的浮桥、抢运物资、抢救伤员。18日夜,刘邓首长同总部直属机关、辎重部队、炮兵向西转经槐店再向东到达下溜渡口,在这里稍停,进行观察。
19日凌晨,刘邓首长在豫皖苏军区二分区副政委李一菲陪同下率总部直属机关顺利渡过沙颍河,住在了贾寨村,并在贾寨村分别接见了二分区和沈(丘)项(城)临(泉)县等有关负责人。
20日上午,浮桥又一次次被炸断,这时只剩下后勤医院和阻击部队没有过河,只好用船摆渡。8月22日,刘邓大军中路部队分成东西两路南进,东路向沈丘县城(今老城)进发,一举解放了沈丘县城后,继续向息县方向前进,西路经沈丘县莲池集向汝南方向前进。刘邓大军全部渡过沙颍河后,尾追的敌军才纷纷赶来,但是为时已晚。
据后来统计,当时全县共征集10吨以上大船350只,绳索25000斤,大檩300多根,木板、门板2800多块,铁扒钉1000多斤,太平车500多辆,面粉50万斤,军鞋5000多双,柴草100多万斤,以及食盐、肉菜等大量物资。为刘邓大军顺利渡过沙颍河、挺进大别山赢得了宝贵时间,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重重一笔。
“三条军令”书写的一段传奇告诫我们,严明军纪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可靠保证。如今在和平的年代,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铭记初心、牢记使命、遵纪守法、恪尽职守,才能少走弯路,书写人生新“传奇”,无愧于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沈丘县纪委监委 王向灵 刘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