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步总是快到让人猝不及防,仿佛一个转身,2021年就已走到了尽头。如果有人问我今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那就是有幸认识了三位“80”后老人,让我奋勇逐梦、追光前行。
今年4月,省纪委监委开展“百年风华史 中原廉洁志”微视频故事剧本征集活动。经项城市委党史办推荐,我有幸采访到司俊林老人。在六、七十年代,她在我们项城乃至河南都是大名鼎鼎的“巾帼英雄”。1940年,司俊林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她性格刚强,敢拼敢干,18岁入党,年仅22岁就当选为南顿公社东风大队党支部书记。此后几年,她带领全大队青壮劳动力,靠着肩膀和双手将1000多亩高岗洼地改造成良田。1966年,她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她说服双方父母,不要彩礼也不要嫁妆。在结婚那天,自己就背了一双新被子,步行十几里来到婆家。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我,经过精心构思,我创作了剧本《规矩——全国劳模司俊林简办婚事》。在司俊林老人身上,我看到了共产党人敢为人先、廉洁自律的精神风貌。
党的百年华诞来临之际,我和同事受机关党委委托,前往两位退休老干部家中,将“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送到他们的手中,并且聆听他们的初心故事。
我们首先去的是项城市原纪委副书记陈启勋的家。陈老今年已是86岁高龄,他在1995年退休后,就和老伴回了丁集镇索庄村的老家。陈老的住所是三间破旧的瓦房,砖头铺的地面坑坑洼洼。如果说简陋的陈设震撼的是眼球,那陈老的故事震撼的是我们的心灵!采访结束后,我有感而发,写下了《党的恩情比天大》《初心的味道》这两篇文章。后来因为文章发表需要,我们又来到陈老位于市区的家中挑选照片。当他的儿子打开房门的那一刻,我再次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了!这哪像一位市级领导干部的家啊?九十年代的家属楼,80平米的面积,没有精致的装修,没有精美的家具,更没有高档的家电。陈老夫妇睡的床还是破旧的木板床,要知道,这样的床就是在农村也早被淘汰掉了!陈老的儿子苦笑着跟我们说:“你们看看,这全部的家当能值1000块钱不?”“唉,我父亲这辈子就是太正直了,一辈子扑在工作上,对家庭付出的太少了!”言谈中,我听出了一个儿子对父亲的一丝抱怨和不满。是的,陈老的确没有给后代积累多少物质财富,但他拥有的精神财富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永远珍藏。在陈老身上,我看到了共产党人清廉正直、大公无私的崇高品质。
温世长,是项城市原监察局副局长。初次见面,他就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精神矍铄、步伐矫健,我们都不敢相信他已是83岁的老人。温老有四个子女,他的女儿离婚后就患上了精神疾病。温老和老伴儿为了方便照顾女儿,就搬到了她家居住。无论是家庭还是个人存在多少困难,温老从来不向组织提要求。他当过大队会计,公社政工书记,公社公安特派员、项城市监察局副局长等职务。在那个年代,只要他肯花心思,就能给子女端个铁饭碗。但是直到退休,他也没有给任何子女安排一个正式工作。尽管生活上经历过不少磨难,但他乐观豁达,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退休后,他依旧发挥余热,热爱公益,热心为群众办实事儿。在温老身上,我看到了共产党人淡泊名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
三次采访结束后,我总共写了五篇文章。然而文章里所记录的只是冰山一角,他们的初心故事远不止于此。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就像是一股股清新的空气,源源不断地带给我力量和信念。
我想,这就是初心的力量,这种力量跨越时空、历久弥坚。此后,我感觉浑身充满了干劲儿,稿件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有同事打趣说,今年是你事业上的丰收年啊!发表的发表,获奖的获奖。其实,我收获的何止是工作成绩,还有满满的精神财富。作为一名新时代党员,就要保持韧劲,追寻信念之光;保持拼劲,追寻精神之光;保持干劲,追寻希望之光。
三位老人,就是三盏明亮的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宣传干部,我必将不负韶华,辛勤耕耘,将初心的力量写进每一篇作品中,为党风廉政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项城市纪委监委 田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