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阳光越过东天山洒在哈密大地,援疆纪检监察干部刘宁已揣着案卷奔波于机关与基层;夜幕降临时,办案点灯光下,他仍在梳理证据、推敲案情。当初参加援疆任务时,有人问他是否担心远离家乡、条件艰苦,他只是笑着说:“组织需要,我就来。”自跨越千里赴疆,他便以“把他乡当故乡”的热忱践行初心,用铁肩扛起监督执纪的重任,用忠诚履职书写援疆工作的责任与担当。
一、初抵攻坚:克服困难快入岗
初抵哈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给刘宁来了个“下马威”。此地气候极为干燥,他的嘴唇干裂起皮,鼻腔也时常出血;饮食口味与家乡大相径庭,他常常食不知味;更令人苦恼的是工作时差问题,让他难以入睡,工作时出现节奏偏差。然而,这些困难并未击退这位意志坚毅的纪检监察干部。为了尽快适应环境,他主动向当地同事请教应对干燥气候的诀窍,努力尝试适应饮食特点;针对工作时差,他制定了详细的工作台账,提前规划好每日任务,利用早晚时间弥补沟通上的差距。仅仅半个月,刘宁就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全身心投入到纪检监察工作中,精准对接案件查办任务,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
二、病痛坚守:强忍剧痛固证据
在乌鲁木齐市开展外调工作期间,一场突如其来的病痛考验着刘宁的毅力。因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他的腰椎间盘突出旧疾骤然发作,腰部的剧痛让他难以直起身、迈开步。此时,他与案件关键证人的谈话时间已然确定。该证人的言词证据直接关乎案件的突破方向,一旦错过这次谈话,调查工作极有可能陷入僵局。面对这一艰难抉择,刘宁没有丝毫迟疑,强忍剧痛按时赶到谈话地点。谈话过程中,疼痛不断加剧,他只能不时调整坐姿以缓解不适,额头上沁出了细密的汗珠。即便如此,他依旧耐心地向证人阐释政策法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证人如实说明情况。五个小时的谈话结束时,刘宁几乎无法自行站立。他的真诚与敬业深深触动了证人,对方不仅全面供述了相关问题,还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份关键证据成为攻破被审查调查对象心理防线的“杀手锏”,为案件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该案件已办理终结,涉嫌犯罪问题已依法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三、双线作战:内审外调显担当
在哈密市纪委监委参与办理留置案件时,刘宁再次展现出纪检监察干部的过硬素质,同时承担起内审与外调两项重要工作。内审工作中,他深知言词证据的关键作用,凭借丰富的谈话经验和对政策法规的精准把握,先后开展谈话100余次。每一次谈话前,他都会提前梳理案件脉络、分析谈话对象心理,制定个性化谈话方案;谈话过程中,他既坚守纪律底线,又注重人文关怀,通过耐心引导、政策宣讲,逐步突破谈话对象心理防线,最终取得主要言词证据20余份,为案件定性提供了重要支撑。外调工作更是充满挑战,为了核查线索、固定证据,他带领团队辗转全疆15个地州市县,跨越沙漠、戈壁、草原,行程累计达3万多公里。无论是在偏远乡镇的村委会,还是在繁华城市的企业办公室,都留下了他奔波的身影。期间,他不仅收集整理相关证据100余份,还针对部分特殊证人开展“走读式”谈话80余人次。每一次“走读式”谈话,他都严格遵守工作规范,提前评估安全风险,全程做好记录与保障,既确保了谈话效果,又充分保障了谈话对象合法权益,用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各方认可。在查办某重大违纪违法专案期间,面对时间紧、任务重、谈话突破难的三重压力,上级明确要求一天内完成谈话取证工作。接到指令后,刘宁迅速研判案情、制定周密谈话方案,经报批后即刻对接关键证人。通过精准把握谈话节奏、高效推进取证环节,他仅用半天时间便实现谈话突破,成功固定关键证据,确保专案顺利移送审理。
四、家人支持:惦念牵挂化动力
在刘宁坚毅的背后,是家人默默的支持与牵挂。援疆期间,刘宁的姥姥突发疾病住院治疗,需要专人照料。妻子深知他工作繁忙,担忧影响他的工作进展,与父母商议后决定暂时隐瞒这一消息,独自扛起照顾老人的重任。直到中秋节回家时,刘宁才从亲戚口中知晓此事,他哽咽着向家人表达歉意。年仅5岁的女儿每天晚上都会问,爸爸什么时候回家?每次和女儿视频通话,刘宁总是故作轻松,给女儿讲述新疆的风土人情,承诺忙完工作就回家陪她。挂掉电话后,这位铁骨铮铮的纪检监察干部总会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转身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是刘宁在援疆路上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从内地到边疆,从广阔平原到戈壁绿洲,刘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纪检监察干部的忠诚与担当。在援疆的道路上,他以过硬的作风、顽强的毅力和无私的奉献,在纪检监察战线上书写了动人的援疆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