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县组织开展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以来,该县纪委监委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强化统筹协调,狠抓部门联动,各单位立足职责定位,强化责任担当,紧盯民生领域,聚焦群众关切的4个方面17项具体问题,细化整治内容,做实整治措施,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整治工作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现将专项整治工作成果公布如下:
一、聚焦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
1.解决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孩子辍学问题。县教体局认真做好控辍保学工作,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6—16岁儿童进行拉网式排查,共排查适龄儿童2164人,对32名辍学儿童建档立卡,并向各乡镇政府发送控辍保学工作提示函,与各乡镇教育管理办公室签订了《控辍保学工作目标责任书》,做好劝返工作。目前已完成劝返辍学适龄儿童7名。
2.解决贫困家庭看病就医特殊困难问题。县卫健委对不达标的部分村卫生室进行改建,新建10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已全部投入使用;开展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共签约15418人,更换新版协议书5747套。县医保局印发《基本医疗有保障工作实施方案》,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就医困难问题。截至目前,共为困难群众办理门诊重症慢性病卡1160人,发放不符合病种回执单1000余份,医疗保障金惠及重症慢性病34517人次,补偿金额469.59万元;门诊重特大疾病补贴4310人次,补偿金额339.44万元。
3.解决危房改造问题。县住建局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督促各乡镇排查及第三方专业鉴定机构鉴定,最终确定199户危房改造对象,截止12月5日,已完工185户。剩余14户中1户死亡,1户身份不符合,1户重新鉴定为B级,2户在赡养人家中居住,9户正在建设中。配合财政部门及时拨付补助资金,已累计拨付资金842.9221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667.7119万,县级配套资金175.2102万。
4.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县水利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县169个水厂水质进行化验;牵头组织各乡镇,打造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总投资9426万元,惠及12个乡镇128个行政村,保障饮水安全,助力脱贫攻坚;对“三个责任”、监督电话、电子邮箱、24小时供水服务电话等进行公示,实现县、乡、村水厂负责人层层管理,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5.纠正贫困政策落实不力、工作松劲懈怠问题。县扶贫办持续开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排查工作,对照贫困村退出“1+7”标准,对全县52个贫困村进行全面核查,全部达标。对“三落实”及项目资金管理进行深入排查,已发现的292个问题进行集中整改,并结合“一起底、三清零、四提升”活动,确保问题逐项清零。同时,进一步畅通信访诉求渠道,在政府网站公告省、市、县、乡四级扶贫热线,在15个乡镇428个行政村公示公告扶贫热线电话,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二、聚焦教育医疗、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民生领域侵害群众利益问题
1.整治食品安全问题。县市场监管局联合县公安局,对全县82家食品生产企业、280家学校食堂、150家药店及保健品销售店进行检查,累计抽检农副产品415批次,食品方面问题立案调查26起。县教体局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食堂开展大排查,累计检查学校369所,共排查出隐患52处,下发整改通知书18份,责令立行立改35处,限期整改17处。
2.义务教育阶段补助不到位,减轻中小学及教师承担不合理工作负担问题。县教体局按照上级有关政策,及时落实寄宿生生活补助,向各中小学校传达减负工作要求,制订并下发《襄城县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实施方案》,向各中小学校传达减负工作要求。在全县开展“两控制、两禁止”专项整治活动,督促学校开展自查自纠,确保开足开齐课程,认真执行“减负”规定。
3.解决健康养老能力不足的问题。县卫健委组织全县50余名中医医疗机构负责人、中医医养结合中心、中医馆建设单位负责人及部分医师参加许昌市中医医疗机构医疗安全质量和适宜技术培训,在许昌龙耀医院邀请省中医专家对130余名县乡村医师进行培训。在紫云镇、麦岭镇、十里铺镇、王洛镇、丁营乡等5家乡镇医院建设中医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全县16家乡镇卫生院有9家已建成中医馆或医养服务中心并投入使用。
4.查处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骗取医疗保障基金问题。县医保局对辖区内28家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现场检查,抽查村级卫生室3家,审核异地医疗机构1家,现场检查734人,回访262人,移送公安机关1起,追回资金3.27万元。统筹辖区内定点药店110家,检查定点药店57家,审核医保费用25家,约谈限期整改25家,拒付医保基金4.69万元。
5.纠正生态环境保护平时不作为、急时“一刀切”问题。市生态环境局襄城分局认真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对襄城县光明陶瓷厂等40家无组织排放治理进度缓慢进行整治,已完成治理39家,下达停产通知1家;对许昌亮源焦化有限公司非电行业进行提标改造,对襄城县隆兴建材等34个工业炉窑进行治理;向人民医院下达加快治理通知书,要求卫健委督促人民医院按期完成锅炉综合整治提升。
6.坚决纠正河湖“四乱”问题。县水利局认真解决影响河湖生态安全问题,层层排查,及时整治,拆除丁营乡霍堰西村河道内违建、丁营乡北汝河崔庄段河道内网箱养鱼及圈养鸭子违建2处。
三、聚焦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微腐败”问题
1.整治农村低保问题。县民政局组织各乡镇对2019年9月之前退出的低保对象户进行全面排查,10月通过抽查共增加城镇低保对象户7户9人,农村低保88户115人,对不符合低保条件予以退回。规范低保公示栏,印发《行业扶贫政策宣传口袋书》,将新的政策法规及时传达至乡镇扶贫一线的工作人员。督促各乡镇认真排查建档立卡未享受低保人员,建立信息台账,对符合政策的建档立卡户进行申请,并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监督举报。
2.整治住房租赁中介机构乱象问题。县住建局对现有的21家房地产中介机构进行检查,对4家成交业务合同不规范的中介机构下达限期整改通知,责成1家公示内容不全、工作人员着装不规范的中介机构立行立改。对3家未备案的中介机构下达停业整顿通知,目前已有1家已完成备案,1家已注销营业执照,1家资质网上挂靠中。
3.纠治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中“吃拿卡要”、办事效率低等问题。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全面实行“五项制度、四个公开、三个亮明”,在服务大厅悬挂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和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在窗口摆放办事指南和工作流程,为群众提供公开透明的优质服务。不定时组织督查人员到窗口进行巡查,对违规违纪行为制止纠正,情节严重的通报批评。每天安排2名志愿者在办事大厅志愿服务点开展志愿服务,累计为办事群众提供各项免费服务7791人次;在窗口开展“文明服务我出彩、群众满意在窗口”活动,共评选出5名“优质服务标兵”、1名“学习之星”和2个“优质服务窗口”;积极推广“豫事办”APP小程序,对窗口工作人员的服务进行评价,促进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和工作效率提升。
4.纠治行政执法机关执法不公等问题。县司法局会同县政府办狠抓执法队伍建设,新申购执法记录设备120余套,开展执法全过程记录知识培训300余人次,加强对执法全过程的全面记录,不断提升执法透明度。深入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规范执法案卷和标准,通过实地翻阅和督查等方式,累计审阅评查各单位执法案卷130余卷,发现各类问题和瑕疵70余处,对5人进行批评教育、3人提醒谈话,坚决纠治行政执法机关执法不公、选择性执法、随意性执法等问题。
5.解决水电气网路等公共基础设施问题。县供电公司成立8个专业组,列出电费抄收、业扩报装、运行维护、供电质量等方面的整改问题清单,累计完成整治问题22项。县农业农村局持续对供水、电力、供气、通信设施和农村公路警示标志、防护栏等配套设施加强整治,累计督促各乡镇及责任单位规范整治供水管道问题70处、供电线路98处、供气管道21处、通信线路113处、农村公路警示标志20处、防护栏30处。县科工局组织移动、联通、电信三家公司,依照产权归属,累计整治道路弱电线路混乱、窨井盖缺失、光交箱损坏等问题20处。县发改委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提高办事效率,已完成16个乡镇95个村“电代煤”供暖任务5000户;谋划颍回镇乡村振兴、紫云大道雨污水管道改造、第二污水厂扩建等21个基础设施项目。县水利局着力解决公共基础设施问题,就群众反映的王洛镇房村至后陈村大桥护栏安装不合理问题,联系设计单位对桥栏杆进行设计,协调属地乡镇,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消除安全隐患。县交通运输局持续加强县道巡查,对损坏道路及时进行修补,安排养护人员和清扫机械进行日常清扫保洁、洒水抑尘,更换损坏道路道牙1处、井盖4处,并及时处理路面病害,确保道路畅、洁、绿、美。县住建局加快老城区改造,对老城区19条8.7公里主干道进行道路及雨、污水管网分流改造提升,新民街、河东街、市场街等8条道路已完成,有力改善老城区雨污水排放问题,增强老城区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四、聚焦统计造假问题
县统计局认真自查、清理违背统计法精神的文件,纠正不当做法,对“跑数要数”问题进行排查,建立领导干部违规干预统计工作台帐,进一步规范统计行为。抽调专业人员10人,核实“四上企业”入规情况,对工业、贸易、服务业、投资等4个专业的7个企业进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建议退出统计进度统计名录库1家。按照县“宪法宣传周”活动安排,在市政广场组织开展统计法宣传活动,制作宣传版面12块,条幅10条,发放宣传册100多本,有力提升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