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苗(150-220年),字德胄,东汉末年河北钜鹿(今河北邢台平乡)人。建安中,入许都丞相府,被曹操任为寿春令,后又任太官令、典农中郎将等。一生不事权贵,以清介闻名。
“时苗留犊,羊续悬鱼。”时苗作为古代清官的典范,一直为人们所推崇。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时苗任寿春县(今安徽省寿县)令。初次赴任时,他不骑马、不坐轿,乘坐一辆黄母牛拉的车前往。当地老百姓因而称他为“黄牛令”。在任期间,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受到赞扬。
时苗在寿春为官期间,母牛生下一小犊。卸任后,群吏说:“牛马这样的牲畜本身是不认识父亲的,都应该跟着母亲。那这头小牛犊自当随母,您应该把这头牛犊带走。”大家都这样劝道。但时苗却拒绝说:“我来这里的时候,只带来这一头母牛,没有这头小牛犊,它是在这里生下来的,那必须应该留在这里,不能被我带走。”父老乡亲听说此事,都赞叹时苗清正廉洁,一再坚持让他把牛犊带走,但时苗还是执意留犊而去。
其后,时苗入许都任太官令数年,不肃而治,官至典农中郎将。最终因不满曹操专权擅政,弃官归隐,正始年间病卒,享年70有余。
时苗死后,葬于今河北邢台市平乡县太平乡小漳河之滨。百姓称其墓为“牛令圪塔”。为了纪念时苗,人们把小牛饮水之池取名为“留犊池”,又在牛犊栖身地建起“留犊坊”。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知州赵宗顺从民意,又在池北建祠祭祀时公,因称时公祠或“留犊祠”,池、祠之间的街巷曰“留犊祠巷”。
“时苗留犊”成为千古佳话,流传至今,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东汉以来,“留犊”作为为官清廉的代名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士人。
后世文人墨客以大量诗作抒发了对时苗的敬仰之情。元代监察御史王恽写《题时苗留犊》,诗中有“清白居官志不贪,故教留犊在淮南”之句;清代文人孔庆珪《太平乡》一诗中有“一载寿春令,弃官归隐居。留犊语父老,清廉近何如。佳墓巍然存,大木风萧疏。爱此太平乡,醇风还古初。”明寿州主事董豫所作《留犊池》,读来尤为令人深思,“去任无惭到任时,独留一犊饮斯池。廉名不持当时重,遗爱能令去后思。千载清风垂古史,半池明月映荒祠。停骖几度池边立,漫剔苍苔诵勒诗。”
【短评】
“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时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且能在离任之际,将自己带来的母牛分娩的小牛留给地方,可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棵草去。羊续悬鱼,要义在于公私分明、崇廉拒腐;时苗留犊,意义更在克己奉公、甘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