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文化广场建好之后,支书赵书记跟我说:李书记,人家那村都有村标,咱村也得建个村标呀。我说:中啊,建呗!他说:村里没钱呀!我说:我这儿有钱。赵书记脸上浮现出正中下怀的表情,呵呵笑了。
第一书记当到第三个年头,上级给每名第一书记配套了十万元项目经费和两万元工作经费。十万元项目经费我们准备装路灯,已经走村级事务决策“四议两公开”程序,报到镇扶贫办了。两万元工作经费由第一书记个人支配,但是勤于思考、会过日子的赵书记已经替我做了好几个预算方案了。我们村的确需要建个村标,村两委班子开会商议之后,就定下了建村标的事。
很多村庄的村标都是一块刻上村名的巨大的大理石或花岗岩。两万块钱买不住这样一块巨石,我们想找村里出去的成功人士赞助一下,把村里的成功人士盘算了一遍,要么已经赞助过了,要么还要留着办更大的事,都不合适。赵书记说:怎么建咱慢慢想,李书记你先想想村标上的字请谁写吧?
让我想就是让我落实,我给书协主席刘绍典先生打电话说想请他写个村标,又羞羞答答告诉他:俺村是贫困村,在润笔上有些拮据……别说了,不要钱,就当我扶贫了。绍典主席截住了我的话。过了几天绍典主席把写好的村标亲自送到了村里,同时还送来了一大包猪头肉和一只烧鸡。
据说猪头肉有健脑之效。第二天和赵书记在村里转时,我看到了一户人家门口放置的红石磨盘,突然灵光一现,跟赵书记说:咱别想着买大石头了,把字刻在磨盘上不是也行么,就是一时半会往哪儿找几个大小、品相都一致的磨盘呢?赵书记一拍大腿:好,这个想法好,用磨盘建个村标,肯定是全镇独一份儿,大鸿寨景区外边有个奇石生态园,那儿有磨盘。
我开车拉着赵书记和村主任胜利到了大鸿寨景区外边奇石生态园。园子里堆满了过去民间常用的石磨、石槽、石缸、舂谷臼和各种稀奇古怪的石头,老板张箱50开外,高高的个子,两只大眼。作家在乡村属于稀有生物,赵书记向别人介绍我时总像是在介绍一只五条腿的羊:这是俺村的李书记,到鸠山后组织人写了一本宣传鸠山的书!张箱眼睛瞪得更大了,一把握住了我还没伸到位的手,接着开始咧着嘴笑:咦,李书记,我可见着你了,你写的文章好些我都看过,写得真好呀!八线小明星终于遇到了一个粉丝的幸福感在我的胸中瞬间荡漾开来。旁边的赵书记要的就是这效果,见腿搓绳,立刻吩咐村长:胜利,去把车上李书记写的书给张老板拿过来一本!
我们说明来意,还没从喜悦中走出来的张老板说:放心吧,磨盘我照本给恁,从刻字到施工服务到底。张箱先生前些年做过包工头,懂建筑,好读书,还能画两笔,是个标准的文艺中年。他让我们进屋,立刻给我们设计起了村标:楼院文化广场,6个磨盘,1个磨盘上面1个字,上面两个磨盘大点儿,下面4个磨盘小点,堆积式排列,上面两个正好卡在下面4个磨盘上,为保证上面两个磨盘稳固,最上面还需要放置1个磨盘。上面那个磨盘你们想想上面刻什么,要不刻个五角星吧。
刻个党徽吧!赵书记的嗓音的突然低沉了下来:要不是党中央开展脱贫攻坚,咱村的路能修,能打上深水井,河坝能加固清淤,能建文化广场……我扭过脸看他,六旬老汉眼眶湿润,动情了。
好,刻个党徽好。张箱没让赵书记的泪掉下来,又说起了话:还有点儿事,磨盘垒进墙里,下面得有个基座,基座上得嵌一块石条,要不然看起来有点闷,石条上还得刻几个字,你们想想刻什么?赵书记让我想,我想了想,从过去乡村常用对一幅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挑了四个字——耕读传家。
张箱给我们做了工程预算,连工带料不到九千块钱。基座和磨盘同围通常要贴文化石,张箱说咱也不用贴文化石了,你们到山上拾些红石片,贴上去效果更好,还不要钱。
回到家里,我又给绍典先生打电话,羞羞答答请他写“耕读传家”,他第二天就把作品送了过来,又附带了一包猪头肉和一只烧鸡。他说上次看你吃猪头肉时,眼都绿了。
加了张箱的微信,他实时发布他那儿工作进展:开着小面包车到城里扫描放大书法作品,石匠进场在磨盘开始刻字……发完图片总要说一句:放心吧,李书记,肯定怼美!我们也没闲着,听说下泉村修路挖出了很多红石片,我和光耀、钦哥开着三轮车跑到下泉村去捡了一车红石片。
过了两天,张箱拉着刻好的磨盘、石条、水泥、沙子到了我们村。从磨盘卸到地上起,就不停有村民和过路的人看了说:这是谁想的点子,这人能得不轻呀!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哥们儿一不小心成了个建筑师。
村标建好了,镇长到村里看了说:好,比那好几万的大石头好,打造美丽乡村就得这样,村村都有自己的特色。我拍了村标发到朋友圈里,一个在《许昌日报》工作的朋友看到后立刻与我联系,要过来拍这个村标,说这个村标好看,尤其是上面那个党徽,鲜艳夺目。朋友第二天一大早就来了,第三天图片在《许昌日报》头版登了出来,占了很大一块地方。
又过了半个月,张箱给我打电话:李书记,自从恁村建了那个村标,我这儿的磨盘卖脱销了!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纪检组长 李俊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