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以科技筑牢战疫“铜墙铁壁”
来源: 襄城县纪委纪委 发布时间: 2020/03/19 17:51:53 访问次数:

“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3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强调把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作为科技战线的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综合多学科力量,统一领导、协同推进,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尽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三个“最”字,充分说明了这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峻性、挑战性和复杂性。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部署下,联防联控、产学研紧密配合,筛选应用有效药物和治疗方案,疫情防控形势呈现积极向好态势。和病毒“加速赛跑”离不开全国科技战线的艰苦努力,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更需要用科技筑牢“铜墙铁壁”。

以人为本是科技抗疫之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无论是亲自部署、实地调研,还是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放在第一位问题,也是对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一线人员提出的殷切期望和努力方向。对于患者来说,救治药物和疫苗研发是生存的“曙光”:恢复期血浆、干细胞、单克隆抗体等先进治疗方式带来越来越多的希望。对于奋斗在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来说,现代化诊疗设备是奋斗的“铠甲”:有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流行病学和溯源调查,筛查病患的精准度和效率大大提升,咽拭子采样机器人的问世降低与患者交叉感染的风险。对于广大“宅”家抗疫的普通群众来说,已接“地气儿”的应用技术是坚守的“力量”:扫码登记既减少了接触又提升了出入效率,实时疫情追踪、疫情地图等大数据安抚了恐慌和焦虑。

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之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始终大步奔跑在自主创新的大道上,“绿巨人”复兴号跑出“中国速度”,国产航母山东舰霸气入列,C919、歼-10等“争气机”一飞冲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遨游太空,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克隆杂交稻种成功问世……从地上到海上,从国之重器到民之口粮,抓住了自主创新,就抓住了科技发展的“牛鼻子”,更抓住了建立科技支撑的“四梁八柱”。梳理中国同疾病战斗的历史,无论是回溯至明代中期同天花不断斗争中探索出“人痘”接种术,还是聚焦到近年因诺贝尔奖引起关注的抗疟疾新药青蒿素,抑或是这次疫情防控中,不到一周时间确定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分离得到病毒毒株,一个多月时间确定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五大主攻方向,无不体现了我国始终积极自主地在保护人民生命健康方面做出探索创新。“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科技发展是新时代加速度奔跑的“助燃剂”,自主创新则是站稳时代潮头的“中国底气”,让我们在抗击疫情中大踏步走向前。

合作共享是科技进步之魂。病毒没有国界,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当中国确诊数字逐步稳定下降之时,国外病例却近乎“几何级”增长,形势如此不容乐观,是否需要各国携手形成长效国际科研合作机制?答案是肯定的。在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开展科研等领域合作也是《国际卫生条例》对缔约方的明确要求。只有集中全球智慧寻求应对和解决方案,在共享交流中更快提升科研水平、更快应用科研成果,才能找到击退疫情最强、最快、最优的出路。具体如分享医护经验和临床诊疗措施,抽象至达成联防联控合作共识,小到捐赠口罩、药品、防护服、检测试剂等基本医疗物资,大到流行病学调查、病毒溯源、药物疫苗等科研合作,中国用责无旁贷的态度和开放包容的行动告诉世界,即便是赢得了“地球村”抗疫之战的胜利,国际合作共享也将永远在路上。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在党中央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指导下,相信我国定能以科技筑牢战疫的“铜墙铁壁”,早日实现科学技术突破,以切实管用的科研攻关成果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并为世界公共卫生安全贡献出“中国力量”。(姚力瑞)



责任编辑:
  • 许昌市纪委监委版权所有 地址:许昌市建安大道1516号 豫ICP备18024834号-1
  • 技术支持:山谷网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站总访问量:
    • “清风莲城”微信公众号: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