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市县党校研究式教学的途径
2012-03-26 00:00 来源:
研究式教学主要指以科研成果进课堂为基础,教师要研究式地“教”,学员要研究式地“学”,把问题研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教学双方互动实现过程控制的教学方式。教师是研究式教学的主导,不仅要传授知识,还必须对学员提出的问题,在理论与学术研究的层面上做出有深度价值的解答;学员是研究式教学的主体,要积极参与教学,在强化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选择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师和学员一起深入学习、研究问题的双向互动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结合市县级党校教学实际,研究式教学中主要科研成果的具体表现形式可分为四类。 课题与正式刊发的期刊文章类科研成果。市县级地方党校能承担的课题成果多为市一级社科课题、省党校系统课题及少数省社科及软科学课题,这些题目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进入课堂的比较多,但能够争取到课题的教师很有限。 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有关成果。包括党校主动提出题目及地方党政主要领导提出题目交由党校调研论证的课题,目前这一类课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应属于地方党校研究式教学的重要科研方向和形式。 调查研究性成果。教师到乡镇、村庄、企业、矿山等基层调研基地,实施蹲点走访、问卷访谈等多种调研形式,反复调查论证,形成的调研成果、典型案例等,经过鉴定,或进入党校教学的案例库、或在市级及以上级报刊发表,这样的调研成果进入课堂,是市县级地方党校多数教师能够做到的,目前也成为市县级地方党校研究式教学的主要科研形式。 教师与学员课堂互动与课下讨论所形成的系统性成果。教师与学员的交流、思想碰撞,既丰富课堂教学,又发现了新问题。带着这些新问题,教师去研究整理,形成系统性研究成果,提升了下一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目前,市县级党校在研究式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课程设置比较随意、校内各部门对教学工作的协调支持不够,教师科研能力不过关、研究式教学的组织引导能力不强,学员缺乏学习的积极性、缺少交流提高的平台等。要想完善研究式教学的实现途径,必须从教师、学员和教学管理三方面下功夫。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增强研究式教学能力。市县级党校必须加大以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双重提高为核心的教师培训力度,建设一支政治水平高、党性修养强、理论功底深厚、知识储备全面、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优化教学科研方案,提升教学科研效果,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更快提高。市县级党校要全面分析自身科研和教学队伍的实际水平与能力,打破学科界限,实行共享式科研和备课方式,使教师们各展所长,优势互补。要增加研究式教学的科研含量,提高课堂讲授效果。加强课前调研,增强选题的针对性。教师要特别注重对社会现实问题和学员思想情况及实际需求等方面的调查研究。 完善学员对课堂教学的参与机制。要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学员在课前要对涉及的专题有所了解和思考,在教学中要积极配合教师开展研究式教学。研讨时可采取学员讲、大家评、教师作总结或师生对话等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研究式教学,学员在学习中既要听“热闹”,更要听“门道”。教师在其中发挥组织、点拨、激励和督促作用,充分调动学员广泛参与,相互交流,知识共享。要加强学员的纪律管理与思想引导,倡导良好的学习风气。要为学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让他们在学习中、管理上唱主角,展才华。这既符合干部教育培训的管理规律,也是学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得到全面锻炼的有效措施。 完善研究式教学的教师激励和考评机制。教学管理除科学地编制教学计划外,更应注重课堂教学的全程监控。课堂教学质量包括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质量:教的质量取决其有效性,一是有效率,教师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二是有效果,上课时使学生乐于学习、积极与教师互动,实现教学双方合作共赢。学的质量是指学员不但能学到理论和实践知识、学会解决问题,而且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对课堂进行持续监督,定期收集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在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的问题,对教学过程进行多渠道的调控,稳定地提高培训质量。大力开展“出选题、打擂台、看科研、上课堂”的“因课选人”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务、学员管理、教师、学员、后勤保障等部门,都要围绕研究式教学这个中心,彼此协调,相互配合。教学管理人员要坚持发挥好主导作用,加强学习引导和管理,紧紧围绕研究式教学的基本目标开展工作,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 版权所有:商丘市纪委监察委
  • 豫ICP备13020693号  E-mail:sqlz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