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侍郎潘礼
2018-11-16 08:17 来源:

潘礼(1428—1508),字嘉会,明朝归德(睢阳)人。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进士,授户科给事中,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弹劾官吏,后提拔为通政司(官署名)参议右通政,因家中丧事辞官,服丧期满改任南京太仆卿,迁工部左侍郎。

潘礼任工部侍郎时,奉命督理易州(今河北易县)山厂。易州山厂中有一个大果园,种植的果蔬品种大多珍贵、稀有,这些果蔬作为贡品,主要运往皇宫。皇帝发现每年上贡的果蔬越来越少,便委派潘礼来此查看、管理。

潘礼到任后,为加强管理、增加产量,经常身先士卒,亲力亲为,挑水种地。后发现这些本该进贡的果蔬,经常被看管易州山厂的宦官倚仗权势倒卖,谋取暴利。宦官头目为了讨好潘礼,不让潘礼把他们倒卖贡品的事奏于皇帝,便携重礼拜访他。看到满箱珠宝,潘礼不为所动:“厂中的果蔬是朝廷贡品,责任重大。朝廷命我来督理易州山厂,是对我的信任,希望我们以后可以一起为朝廷效忠。”这位宦官回到住处后大骂潘礼不识抬举。他随后唤来一名小太监,命他把奏折快马加鞭送至东厂,奏折中诬告潘礼在其位不谋其政,借势敲诈诸宦官钱财。

明朝时宦官拥有历朝历代宦官都没有的特殊权利。明朝设有东、西两厂,是特权监察机构,可不经司法机关批准,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东厂宦官收到同党的奏折后,对潘礼很是不满,决定兴师问罪。很快,潘礼被传唤至东厂。大堂之上,潘礼坦然自若,详细地陈述了自己任职以来的工作,对东厂宦官的各种问题,对答如流,并讲述了自己和易州山厂中宦官头目的过节,陈述其厉害关系。东厂宦官没有找到任何治他罪的理由,心服口服,决定对诬告者从严处理,并向潘礼郑重赔礼道歉。

明弘治年间,潘礼三次向皇帝上奏请求告老回乡,第三次时朝廷进潘礼为资善大夫(文散官名,正二品初阶),并命官府驿站一路护送他回归故乡。潘礼为官一贯清廉,回乡时,所带仅有破旧衣物数件、书籍数卷而已。回乡后,他吃粗粮、食蔬菜,深居简出,出入城池徒步而行,没有马车,犹如平民百姓。偶遇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前来拜访,也都彬彬有礼地接待。明正德丙寅(1506)年,巡抚都御史韩邦问,以潘礼清廉纯洁保持晚年,而上奏朝廷,乞请优待礼之,皇帝命有司每月供给他三石粟米,特加慰问,以赡终生。

明弘治十五(1502)年,黄河决堤,潘礼的居住地归德城毁于水,随后移居到乡间草屋中生活。此时乡间饥民无数、饿殍遍野。有灾民耐不住饥饿,想偷一些粮食。偷偷翻墙进入潘礼家中行窃,只见潘礼家徒四壁,仅有粟米数升和一件破皮袄。盗窃者惊叹不已,向潘礼叩头谢罪说:“倘若当官的都向潘公这般廉洁,我等安敢为盗?”随即离去。

潘礼一生洁身自好、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不畏强权,所至政严弊革。去世时,朝廷知其一贯节俭,没有什么家当,专门派遣官员到他家中祭祀,并依照朝廷的规矩为他操办丧事,“遣官谕祭,营葬如制”这是朝廷对他的褒奖。《商丘县志·坊表》记载:“司空坊,为潘礼立,一名君子坊。”除“司空坊”外,为潘礼所立的牌坊还有“进士坊”“双桂坊”“五俊坊”,这是睢阳百姓对他的认可,是睢阳的精神文化丰碑。(商丘市睢阳区纪委监察委罗中华)

  • 版权所有:商丘市纪委监察委
  • 豫ICP备13020693号  E-mail:sqlz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