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链筑网破点
党性教育转型升级轨迹探索
2012-01-05 00:00 来源:
作者:董丽英 党的干部队伍建设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必然要求党性教育实现由常规改革创新进入全面转型升级的质跃。常州市委党校在营造链条效应的教改基础上,2011年进行了筑网、破点为轨迹的转型升级探索。 一、链条效应初显 常州市委党校以省级廉政教育基地为依托、以党性分析室为载体,2010年进行党性教育项目链条化、党性教育结果软性量化的改革,一题多点的链式教育取得初步成效,开辟了党性教育的教学新格局。一年来进行宗旨教育、党性教育、廉政教育共57597人次。系统的学习、专业的讲解使前来参观的党员们耳目一新、交口称赞。接待中央党校领导、上级领导指导工作 6批次,党性教育经验与做法得到肯定与推广。党员干部们都知道了在常州市委党校有这样一个自我操作为主的立体式党性教育平台,实现了全年宣传规模数倍翻番的飞速增长。 二、网状定位管理 推进转型升级,必须不断深入探索符合党性教育规律的升级方向、道路、模式和管理运作机制。作为党校教学的重点工作,党性教育转型成效关系到党校教育工作整体转型。因此,在构建整体教育链条的基础上,我校针对各环节独立操作过程中捕捉到的深度问题进行网状定位管理。一是调整定位,明确思路。践行党性锻炼熔炉职能,集合多种党性教育资源,实现受训单位由多头分散自发无序向依托党校的转变;课程设置实现从以有到以需、课程内容实现从以供到以补、课程效果实现从以学到以用的转变;二是锁定目标,全面改革。党性教育教研人员初步实现了由单纯教授型向“策划师+培训师+研究员”型转变;教学组织管理实现由教学项目实施为主,向策划开发与项目实施长短线并重转变;教学改革创新工作实现了由适应性创新为主,向全面转型创新的精品品牌创建为主转变;三是降低成本、强化保障。将参与项目组管理、活动策划、子项目组织实施、教育基地资源开发管理、教改项目、教学方式创新和教学研究工作均列入工作量考核范围。以提高日常运行协调效能为着眼点,强化领导方式(着眼于加强计划性和综合统筹),协调方式(着眼于加强策划创意、与相关资源提供部门协作、校内跨部门协作和考评激励方式创新等),执行方式(着眼于工作组、项目组层级的调研策划、咨询论证、沟通互动和督查指导等)。 三、点式优化措施 全面转型升级的质变突破点在于供给的高效和产出的实效。 以资源管理为关键,实现优质党性教育资源的高效供给。实践中根据学员需求和供给方式的不同,明确了三类重点资源的定位、开发与管理。一是积极开拓、力争所有的本校本市现场教学资源,实行双方共建、我校管理。与市纪委合作建设的全市党风廉政教育基地(已成为全省首批示范基地)于今年启动声、光、电一体的二期升级工程,扩展了以鉴园为代表的廉政主题公园并获得常州市法制宣传重点表彰的荣誉。创立党性分析室实现了党性教育的实景模拟。系列举措致力打造党性教育名学堂、党性锻炼大熔炉。二是加强合作,利用异地重点红色资源,实行专门化管理。通过制定合作约定、发文授牌、专人联络管理和合作项目开发、教案开发等,使双方互利双赢。三是多方整合、深度开发的本土案例资源,实行挂靠教研室管理。党史党建教研室组建专门团队对本地重大党建案例进行实地调研和编撰开发,教学实施及监控过程、效果反馈及整改措施、建设策划和优化提升等流程分别落实定岗定位。立足地方优势特色,实现由个人编纂到流程运作的转型。 严把出口关,针对测试成绩进行补偿式教育。一是坚持以提高党性教育实效的综合满意度为着眼点,以流程重组为保证,全方位创新教学组织管理体系,将注重训中互动、强化训前策划、突出训后整改的理念贯穿于党性教育策划的每一环节。结合党性分析测试反馈的成绩和卷面分析意见,修正完善后续跟进环节,以健全每个培训项目的质量保证体系,使综合满意度稳步提升;二是改革考核方法和管理办法,增强广大党员学员从受众到主角的转型适应紧迫感。出台党性教育实施意见,明确受训人员转型方向和要求。正确处理学与需的关系,广泛设立各种党性锻炼创新小组,让每位培训师和学员都有独立交流和探讨的舞台。建立党性分析研究资料室和专门阅览室,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重大热点问题研究与实践活动,引导大家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积累深化、拓展和提升。 (作者单位:常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