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巨额外汇储备并逐渐热衷于向海外投资的中国,正在尝试以更加“企业化”的方式完成对外的投资和收购。于是,一家名为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新控股”)的企业浮出水面。这家成立于2010年的公司,在成立两年之后,得到了来自中国央行100亿美元的合作支持。而这家公司,在业界有“小国资委”之称。
这100亿美元来自中国的外汇储备。5月18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国新控股内部证实了这一消息。这家归属中国国资委管理的公司,有着与其他主权投资基金和政府背景投资公司迥异的定位。国资委主任王勇曾专门强调,国新控股“首先是一个企业”。
在此之前,中国对外并购屡次因并购方涉及“政府背景”而陷入被动。中国的最高决策层显然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而国新控股的尝试能否在日后破解过往被动局面的难局,还有待实际业务的检验。
企业属性
如今浮出水面的国新控股并不是一家新企业。早在2010年,这家公司就得以注册成立,当时设立这家公司主要的职能考虑,是在中央企业范围内从事企业重组和资产整合。此次央行100亿美元的所谓“资金支持”,或将通过双方合资在境外设立公司完成“合作”,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帮助。而央行也希望从这种合作中,获得适当的回报。
国新控股内部人士告诉记者,4~5月间,国新控股主要负责人和央行相关负责人确实在就这一事项进行沟通,但具体的合作细节截至本报记者发稿时止,还并未最终敲定。
对于国新控股的定位,国资委主任王勇曾有明确的表示,“首先国新控股是一家企业;其次,国新控股的任务主要是在中央企业范围内从事企业重组和资产整合;第三,国新控股是资产经营与管理公司,不是生产经营企业,更不是投资公司。”
在国新公司所扮演的“角色”方面,王勇强调“(国新公司)持有进入国新公司的央企的国有产权并履行出资人职责,以及配合央企整合存续企业资产和非主业资产。”
一位接近国资委的人士告诉记者,“对于国新公司的企业负责人,国资委也将会进行考核,其主要评价标准就是国有资产是否得到保值增值以及央企重组工作的进展和质量。这从一个方面也体现了国新控股的企业性质。”
国资委之所以如此在意国新控股的“企业”和“市场化”身份,其中原因之一便是在此之前中国公司在海外并购、投资屡次遭遇的被动局面。
来自某央企海外投资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是否是企业行为,是中国国企在海外收购时外国政府经济安全审查最为关注的内容。”
在此之前,长达两年的澳大利业矿业税问题尘埃落定——澳大利亚政府决定对煤炭和铁矿石公司征收30%的巨额利润税, “澳大利亚政府之所以敢做出这样的决策,就是因为他们赌定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是国家行为,资源布局是第一位,而利润是第二位的。”业内人士表示。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