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浇地得绕远路,现在渠通了、机井灵了,种地再也不用犯愁。”汤阴县宜沟镇村民王大叔站在自家田头,看着清澈的渠水顺着新修缮的沟渠流淌,脸上满是欣慰。如今行走在汤阴广袤田野,沟渠纵横通畅,泵站机井高效运转,这样的喜人变化,源于县委巡察聚焦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以精准监督破解农田设施“重建轻管”难题,为粮食生产畅通“生命线”的坚实实践。
粮食安全,根基在田,命脉在水。为找准粮食安全保障的关键堵点,县委巡察组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户家中,通过实地查看设施状况、与群众拉家常、核查管护台账等方式,全方位摸排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实情。巡察组精准揪出设施老化失修、管护责任悬空、资金使用不规范等突出问题,让“重建轻管”的沉疴旧疾彻底浮出水面,为后续靶向整改划定了清晰路径。
巡察反馈是整改的“冲锋号”,不是“终点站”。针对巡察指出的问题,县农业农村局等职能部门迅速行动,成立专项整改领导小组,制定“挂图作战、对账销号”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人员、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确保每一个问题都有人管、每一项任务都有着落。在压实整改责任的基础上,该县着力从根源破解难题,修订完善3项农田管护相关制度,构建“县统筹、镇监管、村落实”三级责任体系;创新推行“井长制+设施管护”模式,将全县8441眼农田灌溉机井的管护责任逐一落实到人、到地块;财政专项下拨1036.75万元管护资金,常态化开展“排查周”“管护月”活动,从制度、资金、机制多维度夯实农田设施管护保障根基。
巡察监督的持续发力,撬动了相关部门联动攻坚的强大合力。农业农村局主动牵头,联合电力部门组建专业技术队伍,对全县农田灌溉机井及配套设施开展拉网式全面排查,精准建立“问题机井台账”。针对农户反映最为强烈的170眼“带病”机井,技术人员逐井现场诊断、对症下药,通过更换故障水泵、修复坍塌井壁、完善供电设施等举措,让曾经长期“趴窝”的机井重新恢复高效运转。“多亏巡察组督促整改,现在按一下开关水就抽上来了,浇地比以前省不少时间。”种植户原大姐的朴实话语,生动道出了整改带来的民生实效。与此同时,该县紧扣巡察整改要求,同步推进沟渠连通整治工程,累计完成155.6公里沟渠清淤疏浚,打通淤堵节点132个,有效解决了“三沟四渠”排水不畅、灌溉不均等历史难题,为粮食生产搭建起坚实的水利保障网。
整改不能止于“当下治”,更要着眼“长久立”。为防止问题反弹回潮,该县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将农田设施管护纳入镇、村重点工作考评体系,以刚性约束层层压实基层管护责任;同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让群众成为设施管护的“监督员”和“受益者”,构建起“巡察监督+部门监管+群众参与”的全方位、立体化管护格局。
从巡察问诊到整改见效,汤阴县以巡察监督破局,让农田旧貌换新颜,“浇地难、排水难”的痛点彻底破解,“旱能浇、涝能排”成为现实。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推进,生产条件持续向好,粮食产量稳步攀升,巡察整改的“问题清单”,已然变成守护粮安的“成效清单”和百姓舒心的“幸福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