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六号航天员返回后首次正式亮相并回答本网记者提问
为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再立新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柴雅欣
图为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与记者见面会现场。柴雅欣 摄
图为航天员景海鹏回答记者提问。柴雅欣 摄
1月19日下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在北京航天城举行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与记者见面会。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3名航天员从太空返回80天后首次正式公开亮相。
航天员大队大队长陈冬首先介绍了神舟十六号乘组返回后的恢复情况及后续打算:“乘组飞行正常返回后恢复期主要分为隔离恢复阶段、疗养恢复阶段、恢复观察阶段三个阶段实施。截至目前,乘组已完成前两个阶段工作。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科研保障团队的精心守护和照料下,目前神舟十六号乘组身心状态良好,体重稳定在飞行前水平,肌肉力量、耐力和运动心肺功能基本恢复到飞行前水平。”
神舟十六号乘组首次包含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三种航天员类型。“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儿,把专业的事儿干专业。”景海鹏说,三个人各有分工,但分工不分家,所有的工作都密切配合、精心操作、确保安全。
从搭乘神舟七号首次飞天,到神舟九号遨游太空13天;从神舟十一号中期驻留33天,到此次入住“天宫”154天,景海鹏成为四度飞天的中国航天第一人,也是我国迄今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当航天员已经26年了。”景海鹏说,他始终感觉自己处在飞行和准备飞行两种状态,流了许多汗水,筑梦路上也充满风险挑战,但能够亲自参与见证中国载人航天从天地往返、空间出舱、交会对接、在轨驻留到空间站建造完成的伟大历程,他感到非常自豪和幸福。
作为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桂海潮既感受着失重带来的乐趣,同时又享受着在失重环境中开展科学探索的乐趣。“作为一名科研人员能在太空中做科研,真是非常奇妙的体验。”桂海潮说,神舟十六号乘组与地面科研人员密切协同,共完成了70余项空间实(试)验和技术研究项目,获取了大量实验数据,也带回了许多宝贵实验样品。
对于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来说,最大的挑战是确保每一天的操作零失误、零差错:“对于每一项关键操作,我们乘组都要再三进行确认,相互提醒,确保万无一失。在乘组一心、天地一心的基础上,我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保证了空间站安全稳定高效长久地运行。”
“太空漫步是一种享受,圆满完成好任务是一种幸福。”朱杨柱说,能够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执行出舱任务,得益于地面教员们精心扎实的训练,得益于乘组三人紧密默契的配合,得益于“曙光”(地面航天员系统人员)精准妥当的指挥,更得益于工程各系统坚定一心的大力协同。
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时,景海鹏曾在太空度过50岁生日;这次任务期间,他再次在太空过生日,有什么不一样?
“屏幕前一个大蛋糕上写着‘祝海鹏生日快乐’”“一起床就播生日快乐歌”“从衣服口袋里面拿出一个罐头蛋糕”……在回答本网记者提问时,景海鹏回忆了两次太空庆生的难忘故事。
听音乐和小说“催眠”、用六天半时间集中整理货包、奇妙乒乓球实验的诞生始末……在见面会上,三位航天员与记者们互动交流,分享“天宫”趣事,现场响起一波波笑声与掌声。
桂海潮非常期待再一次到中国空间站出差,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特别是要把我感受领悟到的载人航天精神传递给学生,努力培养更多航天报国、科技报国的栋梁人才。”桂海潮表示,他将把在训练和飞行任务期间的所学所思、经历经验融入未来工作中,也会用教学和科研中的收获来拓展提升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特别是从事空间科学实验方面的能力。
通过这一次飞天经历,朱杨柱更加坚定了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尽快将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努力为提升中国空间科技水平作出贡献,争取早日重返空间站工作。”
追梦没有休止符,奋进永远在路上。景海鹏表示,要在建设航天强国的新长征路上要勇当先锋,为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再立新功。
神舟十六号飞行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2023年5月30日,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乘坐神舟飞船飞向太空;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154天期间,进行了1次出舱活动和中国空间站第4次太空授课活动,配合完成空间站多次货物出舱任务,为空间站任务常态化实施奠定了基础。乘组还开展了大量实验与研究,同时,在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迈出了载人航天工程从建设向应用、从投入向产出转变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