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推动清廉宛城建设,2023年7月份以来,宛城区纪委监委面向社会征集廉洁文章、廉洁视频、廉洁宣传标语、清廉南阳宣传标识(LOGO)、廉洁书画作品五大类廉洁文化作品。即日起,“清风宛城”微信公众号推出廉洁文化作品线上展播,今天推出第一期“廉洁文章集中展播”。
有兴趣参与活动的各位文艺爱好者,请抓紧时间于8月31日前将参赛作品以附件形式发至电子邮箱:wcqjwxjs@126.com,标题注明“清风润宛城文化作品征集”字样及作品类别,并请注明作者姓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多人创作的,一并附其他创作者简介。
作品(一) 正心修身,涵养文化,守住为政之本
——重温历史上的清官廉吏故事和廉洁箴言
今年,在“纪律教育学习宣传月”活动中,我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对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有了全新的认识,对发挥廉洁文化的浸润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今天,重温历史上几个清官廉吏的故事和廉洁箴言,略表浅见。
中国民间一直有一种“青天情结,”这是古代民间对于官场政治的一种特殊期待,包拯就被誉为“包青天。”以他为代表的一大批清官廉吏故事,被后世广为传颂,津津乐道。
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的正卿和司城,主持国政。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为了巴结子罕,将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曾经将这块美玉献给治玉的人看,治玉的人认为是宝贝,所以才敢将它献上。”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美玉为宝。如果你将美玉给我,而我又因此蒙上了贪婪的恶名,咱们就都丧失了彼此珍爱的宝贝,与其如此,倒不如大家彼此都保留各自的宝贝。”
后汉时的羊续,在南阳郡太守任上廉洁自守,赴任后数年未回家乡探亲。一次,他的夫人领着儿子从老家山东泰安,千里迢迢到南阳郡看望丈夫,不料被羊续拒之门外。原来,羊续身边只有几件短衣,一床布衾,以及几斗麦,根本无法招待妻儿,遂不得不劝说夫人和儿子返回故里。他还曾把属下送给他的鱼悬挂于大厅,意在向众官员昭示自己不接受任何人的任何馈赠,清廉为官。南阳郡的百姓据此敬称他为“悬鱼太守”。明朝于谦有感于此事,曾赋诗曰:“剩喜门前无贺客,绝胜厨内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下,闲阅床头几卷书。”
东汉华阴人杨震,在居官荆州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推荐王密做昌邑县令。数年之后,他调任东莱太守路过昌邑县,晚上下榻于馆驿。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正声说道:“岂可暗室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一听,羞愧难当,只得收起金子,谢罪而去。此事传开,大家称赞杨震为“四知太守”。
历史上的清官廉吏故事数不胜数,他们为后世的为官者竖起了丰碑,拉高了标杆,令人顶礼膜拜,仰慕之至。
1、明朝时山东巡抚年富有一段著名的言论:“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众,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2、清代康熙年间清官张伯行说:“一黍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分之污。
3、清末的林则徐一生清廉俭朴,从不为个人争名利,也不置什么家产。他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历史上清官廉吏的廉洁箴言举不胜举,它醍醐灌顶,振聋发聩,在历史的天空久久回荡,警钟长鸣。
廉洁文化提倡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清白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是中华传统美德,是一种值得学习的精神,它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所以,在构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过程中,廉洁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全面从严治党,既要靠治标,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也要靠治本,正心修身,涵养文化,守住为政之本。” “ 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推动廉洁文化建设实起来,强起来,不断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这些都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中重要而精辟的论述,道尽了廉洁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巨手,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转化为强大的力量。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是魂魄、是根基,一切物质终将消失,而文化的生命力亘古长青。一个国家的经济富强,文明昌盛,都离不开文化的力量。
有鉴于此,在大力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下,党中央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又提出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旨在发挥廉洁文化的浸润作用,润物无声,塑造灵魂,刚柔相济,系统施治,标本兼治。做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努力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成效。
陆游有诗云:“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意思是说只要官吏能清廉,不横行霸道,便是乡里百姓载歌载舞、安居乐业的时候。官吏清正、官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是几千来老百姓的强烈期盼,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为民所愿。
有一首叫《江山》的歌曲唱得很好:“打天下,坐江山,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乐酸甜;谋幸福,送温暖,日夜不忘老百姓康宁团圆。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
(作者 廖兰岑 退休前系宛城区委巡察办二级调研员)
作品(二) 学廉洁文化 守廉洁初心
提起“廉”,人们会想到什么?是“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清廉洒脱,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坚韧高洁,亦或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端正不阿等等。人们对于“廉”的认知,是崇高的礼赞,是真诚的欣赏,是心之向往的美德追求。
但“廉”的最初含义与我们现在常说的廉洁高尚并无紧密联系。《说文解字》云:“廉,仄也。从广、兼声。”从“广”,即与房屋有关,后至《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所言“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其中“廉”为“有棱角”之义,即为人方正刚直而不伤害他人。到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招魂》写道:“朕幼清以廉洁兮。”王逸注曰:“不求曰清,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其“廉”即清正廉洁、不随意索取,与“贪”相对。约在西周到春秋时期,“廉”的含义才被引申到政治领域,表清白、公平、简约、方正、高洁。晏子曾说:“廉者,政之本也。”为政的根本就是廉,即与今天的含义相同。从“廉”字释义的演变过程可以得知,“廉”早已成为清正、高洁的代名词。
从古至今,南阳从不缺乏追求崇廉向善的铮铮代表,他们为人正直高洁,严于律己,一清如水,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段段佳话。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德才兼备的圣人级别的人物,历来被视为忠诚的楷模、智慧的化身、勤政的榜样、廉洁的典范。他一生廉洁节俭,任蜀相时要求蜀汉各级官员做到“清心寡欲,约己爱民”,曾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以训厉臣子”。诸葛亮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报家产、主动公开接受监督的官员。他在临终前给刘禅奉上《自表后主》,表中写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内无余帛,外无赢财,体现了他廉洁自律的高尚品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廉政誓言逾越千秋百代,时至今日仍如皎皎明月,普照世间。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西汉名臣召信臣和东汉名臣杜诗均曾为南阳太守,皆勤勉有为、清廉爱民,人们视之如父似母。召信臣在汉元帝时任南阳太守,“好为民兴利”,他开通沟渠、修建水闸堤堰数十处,使南阳郡灌溉面积年年增加,达到3万顷之多,“民得其利,蓄积有余”。杜诗在东汉光武帝时任南阳太守,他根据前人的冶铁经验,改进发明了“水排”,大大提高了冶铁质量和效率。杜诗一生清廉,将薪俸大都捐出用于兴修水利、治理陂田,个人几乎没有田地和房产。《后汉书》中记载道: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自此“父母官”这一尊称才广传后世。“召父劝农杜母兴工,南阳自古多循吏”,他们清廉爱民,散发着光耀千秋的光芒,也树立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典范。
“爱士主人新置榻,清身太守旧悬鱼。”羊续在东汉灵帝时任南阳太守。到任不久,下属郡丞给他送来南阳特产白河鲤鱼,羊续拒收,但对方执意留下。待郡丞走后,羊续把鱼“悬于庭”,风吹日晒,成了鱼干。后来,郡丞又送来一条更大的白河鲤鱼,羊续便指着庭院中的鱼干说:“你上次送的鱼,我还没吃完,怎好再收?”郡丞一听,明白了羊续的用意,惭愧地走了。老百姓称羊续为“悬鱼太守”,世人也以“羊续悬鱼”比喻居官清廉、拒受贿赂。羊续一生崇尚节俭,入则破衣薄食,出则老马破车。妻儿到郡中官邸找他,发现他屋里全部财产只是一床粗布被、一件旧短衣、几斗麦子和一点盐。羊续说:“我自己就这些东西,拿什么供养你们母子呢?”让妻子和儿子返回老家泰山郡。羊续清贫如洗,未能在物质上供养妻儿,但他留下的清白家风,却滋育出羊氏数代多位才华卓著、名留史册的后辈。“悬鱼太守”羊续一生廉洁奉公,至死不渝的故事,至今仍为南阳人所铭记并广泛传颂。
一代代先贤们以其精神之丰盈而免于在诱惑中沦于庸常,以旷达之心境、精神之高洁守住底线,守住深处那颗炽热的廉洁之心。现如今的南阳,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廉政主题教育公园、廉政巷、家风巷蔚然成风,廉政文化建设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的光彩,而“廉”的精神与内涵也深深根植南阳人的内心。
对于在丰盈历史文化滋养长大下的我们来说,廉洁更像是一面镜子,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抵得住诱惑,撑得住信念,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孟子曰:“路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就让我们以史为鉴,以文化人,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立足自己的本职,以务实的态度,勤奋的精神,廉洁的作风投入发展的浪潮中,共同创造中更加辉煌的明天。(作者
徐淼
南阳市第三十一小学)
作品(三) 父亲是我家家风的掌舵人
父亲生于20世纪30年代,正是《丰收》《多收了三五斗》描述的中国农民由愚昧落后走向觉醒进步的时期。父亲用他非凡的眼光,站在了觉醒大潮的最前沿。当别人家的孩子因家里穷早早辍学,父亲宁愿饿着肚子也要上学。
幼年时的父亲求知欲强。家境的贫寒没有挡住父亲迈向知识殿堂的脚步,买不起毛笔钢笔和纸张,父亲就用别人用秃的笔和写坏的废纸,时间长了,等他有条件买新笔的时候竟用不惯带尖的,只能用秃笔才能写字。即便如此,父亲的一笔好字仍广受好评,每逢过年,我们家的春联都是父亲亲自编辑书写粘贴,还有不少亲友邻居登门相求。幼年时不懂事,我总是羡慕别人家买的对联风光,不明白父亲为何如此费神费力,每每累得气喘吁吁仍乐此不疲。等父亲过世,真贴上了买来的春联时,怎么看怎么不对劲,觉得缺少了浓浓的年味和家庭文化气息。因为父亲对春联文化特别重视,每当家家户户都贴上春联,父亲就号召我们到处抄写好的集中起来,以备来年之用。小时我不太乐意干这活,觉得没意思。工作之后每当写文章的时候用到一两句出彩的话而受到好评时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竟不由自主往摘抄本上积累了。
上学时父亲很刻苦,节假日从不休息,博览群书,练笔写作,不时有豆腐块的小文章见诸报端。父亲一生几乎都在贫困中度过,但却是品格上的巨人,精神上的富翁。父亲从小就知道帮父母干活,包出的粽子小巧秀气,活像工艺品。
我们家五个孩子,再加上父亲主动承担起了抚养奶奶和姑姑的责任,经常入不敷出,总是提前借支,领工资时,往往领到一把借条。尽管如此,父亲还是很乐观,说比他小时候强多了。他很注重子女的教育,从修养、品德、求知等方面严格要求我们,教育我们贫穷不可怕,有学问有修养有自尊才会受人尊重。他经常用“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等古人的故事激励我们刻苦学习。每当我们遇到困难苦恼时,他就用“久窜考场必中状元”“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勤能补拙是良训”等谚语增强我们的自信心。我家有一块小木板,是我们的教育园地,上面的古诗名言定期更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父亲带领我们一起揣摩学习,《古文观止》《论语》等书的精华就是这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被理解吸收。至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故事,是父亲抱着我们做家务时娓娓道来的,至今印象深刻。我们小时候,几乎没有买过玩具,钱都用在了买书,订阅了《少年文艺》《儿童时代》《儿童文学》《少年科学》等杂志。父亲争强好胜的性格深深影响着我们,不管是上学还是上班,我们五个子女都不甘落后,学习父亲的刻苦精神,争当班里的佼佼者,单位的骨干。我家做好饭,父亲说,第一碗要端给奶奶吃,饭桌上,长辈不动筷子,其他人不能先夹菜。
记得有一次,我兴冲冲走进他的办公室说:“爸,给我一毛钱买作业本。”当时父亲的下属正在我家给他汇报工作,下属赶紧掏出钱想给我,父亲拦住了,从口袋掏出钱给我。后来,父亲严肃地对我说:“以后当着外人面,不能向父母要钱。”并就此事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教育子女要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不占别人的光,不欠别人的人情,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22个年头了,但是我们家这艘大船,还是按着父亲这个掌舵人的航向前进。我们总觉得该为父亲做点什么,写点什么。就像一首歌中唱的“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那样,父亲的铮铮英气,该在我们身上、在我们后代身上发扬光大,方不愧对父亲的一世奋斗和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作者:郑大治 宛城区融媒体中心 刘洪义 卧龙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