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推动清廉宛城建设,2023年7月份以来,宛城区纪委监委面向社会征集廉洁文章、廉洁视频、廉洁宣传标语、清廉南阳宣传标识(LOGO)、廉洁书画作品五大类廉洁文化作品。“清风宛城”微信公众号现对征集到的廉洁文化作品进行线上展播,让我们一起学习欣赏吧。
用“好家风”筑牢“廉洁墙”
家风无声无息,却是一个家庭内在的精神纽带,用家风育人兴家早已镌刻在中国人的心中。人们对传统美德的执着追求,也体现出超越时代的家族凝聚力和责任感。
南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从古到今,有着数不清的动人故事,激励着我们清正廉洁、勤廉担当、修身律己。在当今,更有许多党员干部自觉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培育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
忠义勤勉、廉俭自守,彰显武侯家风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身居相位,却为官清廉。他曾向刘后主上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在这份清单中,诸葛亮除公布个人主要财产“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外,他着重想表明的是:他在外统兵打仗这么多年,一直清廉自守。他所有的收入都完全来自官俸,自己从没有动过捞钱的念头,也没有想过赚钱的门路。他的家人同样也是自食其力,干干净净,从没有沾过他的任何便利。《诫子书》更是他临终前传达给儿子做人做事的经验和智慧。他教育儿子要以淡泊自守、宁静自处,字字句句都是感人至深的肺腑之言。他临终前的家书,是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更为后人讲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他身体力行,严于律己,修身齐家,在培养良好家风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为官清正、以德化民,折射“青天”家风
刘拱宸是清代同治年间的南阳知府。他在做南阳知府时,为官清正,南阳百姓妇孺皆知,都叫他“刘青天”。他刚到任,就刊刻《孝经》数万部,南阳郡的百姓遍诵之,使大家知晓立身、事亲、忠君、敬长等大道,至深且远。刘拱宸持躬端严,居宦廉介,没有公事不与士民交往,一时间净化了政治生态,实现了弊革风清。他为人清廉正直,与人和蔼可亲,论事必将大体。虽然有时斥责下属,慷慨直陈,但也合情合理,大家没有什么委屈。同治十年,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刘拱宸因操劳过度,病逝于南阳知府任上,时年63岁。即使病势沉重时,他也绝口不言家事,谆谆以公事之利弊、生民之休戚为念。逝后,他“囊橐萧然,几至不能归见。”南阳百姓闻此噩耗,无不挥泪陨涕。南阳百姓说:“二百年来,南阳知府中,兴学养士、实心爱民者,最突出的就是刘拱宸等人”。
廉洁自律、以身作则,树立廉洁典范
罗明礼受命南阳市统计局副局长、局党组书记、局长以来,数十年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几乎让工作与家人“绝缘”。树立起了当代党员干部的典范。1990年,他的女儿从学校毕业,当时每年都会有几名同志调入或者分配到统计局工作,然而他让孩子自觉按规定去有关部门办理了报到手续,等待人事部门分配。有人劝他把孩子安排到统计局,都被他一一谢绝了。他的女儿亲自求他,他都不为所动,坚决回绝道:“统计局别人都可以进,咱自己就是不能进。”最后,他的女儿服从人事部门分配,到了一家企业上班。
在当局长的十余年,他除了拿自身应得的工资以外,其他财物分文不取,甚至是自己应该享受的待遇也常忘得干干净净。作为统计局长,外出公务活动相当频繁,按规定他可以领取不少补助,但每次外出回来他都没有在财务上领取分文补助。在因公外出时,他也常常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者搭乘公共汽车。对家属用车他更是坚决杜绝,他常常对家人讲:统计局的车是用来办公的,咱家谁也不能坐。在他的带领下,统计局的广大干部也深受影响,形成了清正、廉洁、务实、团结的领导集体,不图虚名,不贪虚功,不计个人得失,受到了百姓的认可,真正走进了单位同事和群众的心里。
我们从南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了解到一位又一位呕心沥血的“父母官”,是他们言传身教,成就了南阳曾经的繁华,成为了南阳人心中的典范。他们度量渊涵,识见宏远,不慕宠荣,不避艰险。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注意涵养新时代风清气正的良好家风,不为私心所扰、不为人情所困、不为利益所惑,争做不愧于党,不愧于民,不愧于责的好干部,引领家庭文明新风尚、弘扬社会正气,为社会做出好榜样!
(宛城区委党校 陈新娟)
勤廉并重 方能致远
勤而不廉,败;廉而不勤,过;不廉不勤,坏。廉能立命安身,勤能立业成事,两辅成而成,自古从政之德,为政之道也。
廉者,政之本也。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理想信念,精神之钙,力量之源也,干部要存醒固之志,全在党民诚心,须时躬自戒惧,慎独慎微,以初心挡腐惑,为人生航舵,为政合格者。羊续,汉灵帝时官拜南阳太守,好啖生鱼,府丞闻之,以鲜鱼献,续受而悬于庭,明年三月,府丞又进之,续出昔日枯鱼以示俭,以杜其意。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羊续悬鱼之法,既示廉,亦示以警,为告诸人,吾不受也,汝勿送之,戒百官约其行也,于赂前心不动,目不直,毋以欲困,毋以欲害。
勤者,官之要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为一官者,当以情察民意,以智解其忧,急民之所急,望众之所望,常怀律权之心,常思贪欲之害,方能行有所止,笃信致远。召信臣,任南阳太守时,开通沟渠,起筑提阏,均水刻石,以广灌溉。杜诗,在南阳太守时,造作水排,铸为农器,修治陂池,广拓土田。信臣与诗,皆视民如子,好为民兴利,吏民亲爱之,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自古及今,民之于务实者甚爱之,之于刚严者甚褒美,碾去史之尘埃,追忆先贤之绩,勤劳务实,然后得立,率尊法度,乃得众人敬。
勤廉并重,政治之本色也。勤廉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唇齿也,不可去其一,平之,方能为民役。千载以来,诸葛孔明之智人人尽知,然其勤廉敦素之政犹为世人敬服。亮告私财于主明不敛之意,辞受赂,以其禄养其家,蓄财无余,妾无副服,淡泊自守,殡仪从简,终身持俭约之风矣。勤廉如松,万木之冬其犹在翠,贪欲似长堤之蝼蚁,钻头觅缝无孔而不入,是以学勤廉之道,立勤廉之纲,其要势已毕见无遗。
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行于人生大道,宜不忘初心,不念欲乐,守清正之心,行廉明之道,岂以一时之贪而误终身之福哉?
(宛城区融媒体中心 王琳薇)
为官当读范仲淹
清风徐来香益远
清风徐来拈花笑 文正千古一风流。他犹如惊艳岁月的春花,清芬馥郁,流芳百世。他就是被誉为“大宋第一人”的千古风流人物——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他居庙堂之高则心忧天下,处江湖之远则一心为民,武能定邦安天下,文能赋诗弄风雅。为官如叹仕途难,只因未读范仲淹。那么,今日我们就来精读范仲淹吧!
不躺平,逆风翻盘建奇功
生活对范仲淹是残酷的,他幼年丧父,两岁母亲带着他改嫁,他的选择是勇敢面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抱怨,不躺平,面对现实,撸起袖子加油干,他成功地书写了寒门贵子的人生传奇。
一个萧瑟寒冷的夜晚,寒风阵阵,星月清冷,万籁俱寂,人们都已进入甜蜜的梦乡,幼小的范仲淹还在如豆的微弱小灯下苦读,半夜就打起了盹儿,很快又清醒过来。他毫不犹豫地用刺骨的冷水洗脸,冰冷的水赶走了睡意,他就接着苦读经书,常常是一读就是天色微明。范仲淹青年时曾苦读于长白山醴泉寺,由于生活贫困,他每天仅做粥一器(容器),经过一晚凝固后,划分成四块,每天早晚各吃两块,再配上一些碎腌菜,吃得津津有味,留下了“划粥断齑”的一段佳话。终于,他大通“六经”之旨,最终脱颖而出,跻身朝廷。
幼年的他深知生活的艰难,养成了节俭持家的优秀品质。原生家庭的苦难成了他清廉为官的思想根源。
范仲淹,曾被贬三次,不管身在何处,他都能一心为民办实事,扑下身子从头做起,独辟蹊径建立奇功,一把烂牌硬是被他打成了王炸。
守初心,心忧天下大格局
范仲淹科举高中之后,由于当时官场黑暗,他仅做了安徽广德县城掌管狱讼的无品小官,但是他坚守初心,刚正不阿,宁愿和上司产生争执也要秉公断案,广德县呈现一派清明的景象。
范仲淹后又调任江苏东台县做盐仓监官,他发现海堤年久失修,每次大潮一来,房屋都被海水淹没,百姓们流离失所。他亲自勘察海岸,带领民工劳作,最终海堤重修成功,当地的老百姓都称海堤为“范公堤”。
他虽然身为文官,但是在朝廷危难之际,他毅然领兵去抵御西夏。他修筑城池以及多个军事要塞,培养将领,军民同心,最终击败西夏,他们感慨道:“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
在皇帝认可,百官举荐的情况下,范仲淹官拜副宰相,他的政治抱负也终于有机会得以实施。他积极推行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但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变法失败,他被贬到荒凉的邓州做知州,他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经济富足之后,范仲淹想:人们的思想还要提升,文化教育也要跟上。于是他重修览秀亭,建设春风阁,并在书院东面创建百花洲,一手打造了花洲书院,用来藏书讲学。如今,走进花洲书院,茂林修竹,浓荫蔽日,花香鸟语,亭台楼阁古香古色,浓郁的书香扑面而来,春风堂里仿佛还回响着他讲学的声音。
庆历年间,范仲淹收到好友滕子京寄来的一幅洞庭山水图。面对这幅图,他想到滕子京在被贬期间体恤百姓,勤政爱民,把岳阳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不禁脱口而出。他是在赞赏滕子京,更是在表达自己的抱负:无论身在朝廷还是身在身在江湖,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不会改变。
他可以称得上是“最牛公务员”,为国尽忠,敢于担当,为民造福,像是一轮火热的太阳,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发光,只有这样的大格局才能到任一方就造福一方百姓,写出《岳阳楼记》这样的千古奇文也理所当然。
立身正,淡泊如莲香益远
范仲淹心里装的是天下,心底无私天地更宽,清廉为官是他的官德。他在广德任职时,要回苏州老家接母亲,下属给他筹集了路费,但他坚决不肯收下。他转身来到马棚,抚摸着心爱的马,梳理着马鬃,说:“老伙计,你陪伴我多年了,今天为了接老娘,得把你卖了,才有回家的路费。”他犹如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在阵阵清风里散发着千年的芬芳。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范仲淹淡泊名利,乐善好施,美名远扬。他曾任副宰相,位高权重,他的俸禄养活了三百多户贫苦人家,他还创办“义庄”来救济穷苦的族人,赢得了百姓的交口称赞。而他自己却两袖清风,去世之后甚至没有钱买棺材。用今天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慈善家”,三金万贯家财只为天下众生,一颗爱民之心令人动容。
范仲淹的清廉家风也传为美谈。他亲自制定《六十一字族规》和《诫诸子书》来教导子孙做人的道理。他的儿子范正平与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在离城二十里的果林寺求学,来回步行,用一把破扇子遮挡烈日,累得满头大汗却从不叫苦。范纯仁到苏州运送一船麦子,见到了石曼卿,得知他亲人丧命,无力运送灵柩返乡,就将一船麦子全部送给了石曼卿做路费。儿子空手而返,范仲淹不仅没有责怪儿子,反而高兴得连连称赞:“你已经得到我的好家风了!”在他的教育下,四个儿子个个清正节俭,都成为宋代的名臣。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第一流人物”范仲淹当之无愧!让我们以他为榜样,奋发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吧!
(溧河二中 尤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