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题是信任 答题见担当
来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5-11-26 06:11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鹃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人民”二字重若千钧。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要求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要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不满意的问题。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明确提出,深化运用群众点题机制,指导各地选择民生痛点难点因地制宜开展整治,让群众可感可及。唯有以群众诉求为靶向、以群众需求为目标、以群众满意为标尺,在深化运用上持续下功夫,切实纾民困解民忧,才能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是纪检监察机关践行初心使命、坚守人民立场的直接体现。纪检监察机关作为政治机关,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职责所在、使命所系,必须以忠诚担当护航民生福祉,以铁面执纪守护公平正义。直面问题、开门整治,群众点题机制正是破解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一剂“良方”。深化运用群众点题机制,就是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把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部门的履职清单,在“群众点题、部门答题、纪委监督、社会评价”的闭环中,解决“小问题”、守护“大民生”。当每一个微小的声音都被倾听,每一个具体的诉求都有回应,“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价值追求就会更加清晰可感。

  畅通“点题”渠道,把“话筒”交给群众,把呼声最强烈、诉求最集中的领域作为整治重点。点题是否精准、切口是否有效,直接影响整治成果。精准锁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需要纪检监察机关主动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变“等群众上门”为“上群众家门”,常态化开展民情走访、民意收集,从个体诉求中梳理出共性关切,找准“最大公约数”。实践中,有的设立群众点题监督举报专区,会同相关职能部门结合12345政务服务热线、网络举报平台等全方位收集民意;有的发动干部走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这些举措指向同一个目标——让长期困扰群众的痛点难点问题有地方反映、有渠道表达。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阶段有不同表现,要因地制宜精准选取整治小切口,不断提升“点题”的精准性、有效性,确保靶向发力、切中要害。

  做实“答题”文章,以“小切口、近距离、常态化”的整治回应群众期盼。点题是前提,标注整治方向;答题是关键,关乎整治成效。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必须动真碰硬、务求实效,监督推动职能部门以“马上改”的态度真改实改,让群众诉求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结果。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往往涉及多部门、跨层级,有的甚至久治未绝,成为难啃的“硬骨头”。纪检监察机关要立足“监督的再监督”定位,督促各责任主体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变“九龙治水”为“攥指成拳”,促进履职尽责、一抓到底。既要推动立行立改,还要聚焦问题背后的症结和短板,推动职能部门修订完善制度、堵塞监管漏洞,实现从整治“一题”到治理“一域”跨越。

  强化跟踪问效,把群众可感可及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让群众满意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开展群众点题,归根结底要把“问题清单”转化为“幸福清单”。必须真正让群众当“阅卷人”,充分发挥群众评价的“指挥棒”作用。群众满意的事项,督促巩固提升、建章立制,努力让群众可感可及、看到变化;群众认可度不高、反映仍集中的,要跟进监督、精准纠偏,推动持续发力、整改到位。从群众点题到群众满意,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并非一蹴而就的线性过程,而是动态循环、不断优化的治理过程。要以群众满意为导向,以常态长效为目标,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真正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每一次点题,承载人民群众沉甸甸的信任;每一次答题,检验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要持续推动“点题”常态化、督促“答题”长效化,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回应一桩桩民生关切中,让群众感受到党的好政策就在身边,公平正义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