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突破口》观后感(五)
来源: 邓州市       发布时间:2021-10-15 16:10 
  

忆革命 找突破 展希望

铸就砥砺初心敢于亮剑的钢铁精神

文化是电影的灵魂,电影是文化的载体。

近期,邓州首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突破口》在中央电视台CCTV6电影频道热播,影片场景朴实、情节震撼、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在凸显邓州元素、讲述邓州故事的同时,再现史诗般的战争场面,歌颂解放军战士们英勇机智,敢于亮剑的钢铁精神,实为建党100周年献礼的佳作。

看完影片,思绪久久不能平静,一帧帧、一幕幕萦绕心头。

“城高水深有援军”

民谣有言“走七城,打八县,没有邓县恁捣蛋。”要想攻下邓县城,就必须破闸放掉护城河里的水,寻找突破口。护城河水闸位于县城东北角,水下设有铁丝网,岸上布有碉堡,从哪里寻找突破口呢?面对敌机轰炸,红军战士不怕困难,攻坚克难,挖土壕,架人桥,紧紧依靠群众,顽强斗争,找准突破口,炸掉水闸,英勇杀敌,以破竹之势攻下外城,最后夺取了战斗的胜利。

“民心,民心才是真正的突破口。”

影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民心,民心才是真正的突破口”这句经典台词。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掷地有声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紧紧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砥砺初心,敢于向困难亮剑。

近两年,在重大疫情面前,在洪水灾害面前,在脱贫攻坚面前,我们的党始终把民心当作突破口,一切为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弘扬邓州精神,宣传邓州文化,讲好邓州故事,展示邓州名片,电影《突破口》做到了。(驻市教体局纪检监察组 滕传杰)

电影《突破口》观后感

电影《突破口》讲述1948年初刘邓大军为挫败国民党对大别山的围攻,开辟桐柏解放区,解放邓县的事迹。要想攻下邓县城,就必须寻找突破口,面对敌人机枪扫射,解放军战士不怕困难,挖壕沟,架人桥,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顽强斗争,找准突破口,英勇杀敌,不怕牺牲,最后夺取了战斗的胜利。  

电影中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一句台词是:"民心,民心才是真正的突破口。"是啊,中国共产党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认识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思想内涵,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昂扬的斗志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作为邓州的一员,通过观影《突破口》,首先我们要心怀感恩,是先辈们的流血牺牲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其次我要从革命先烈身上汲取能量,激励成长。最后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学习革命先辈敢于亮剑困难、攻坚克难的勇气和胆量,千方百计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同时,也要主动肩负起历史责任和人民的重托,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抓三突破”指示精神,践行新时代邓州的“四种精神”,在本职岗位上履职担当,奋发进取,为建设丹江口库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贡献自己力量。(驻市科工信局纪检监察组 赵军)

电影《突破口》观后感

电影《突破口》讲述了1948年刘邓大军解放邓县的故事,当时的邓县内外两道城墙高大雄伟,护城河水深过丈,国民党军防御严密,水下设有钢丝网,岸上碉堡密布,城高水深是攻城最大的障碍,解放军要想攻下邓县城,就必须寻找突破口。

国民党守将丁叔恒亲临城防阵地对部下说:“轻敌就是突破口。”当时邓县守军有十二个团,而解放军才有四个团,他认为只要重视敌人,小心以对,守城待援,解放军就找不到“突破口”。丁叔恒的做法就是抢民粮、拉壮丁、毁民宅、暴力驱逐百姓……这些做法把百姓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剧中有一位被解放军所救的老大爷对丁大牙恨之入骨,向解放军建议破水闸然后攻城的“险棋”,不难看出,丁叔恒越伤民害民,解放邓县的“突破口”就越大。

丁叔恒的下属在战争一开始便假托中弹,外出医治;他的属下被俘虏后即真心投诚;他的团丁打仗中大多不肯尽力;那个誓死追随他的学生,看到了他的真面目后举枪自尽;这可谓是失道寡助、众叛亲离。相反,我们共产党的军队得道多助,被救助的老汉、阵前喊话的守城团丁、丁叔恒干女儿吴敏熙、送军粮的老百姓,解放军赢得了大量的群众拥护,最终解放了邓县。丁叔恒哀叹道:“当王世祥枪杀老百姓时,我就知道这个结果了,民心就是突破口啊!”。

影片充分展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学习时指出“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这一要求体现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的本质,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赢得民心民意都会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永恒课题,作为基层工作者要牢记这一课题,真正做到“因民之利而导之,顺民之意而能之”,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驻市公安局纪检监察组 刘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