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有一位地方官勇于抗疫,不幸染疫而卒,被当地百姓供为土地神,他的事迹被载入史册,他就是田昼。
田昼(1059—1109),字承君,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其伯父田况系北宋名臣、知名学者,官至二品级别的枢密使和从一品太子少傅。
田昼出身名门,但并非纨绔子弟,而是能吃苦,甘于清贫,气节与邹浩齐名。知名词人贺铸曾与田昼同地为官,去看望他时写有《留别田昼》一诗,其中写到“君家陋巷一尺泥,吾车有轮马有蹄……兔葵燕麦春自妍,蝉腹龟肠气方饱……”由此可见田昼当时生活贫困。
田昼很有田况的风范,曾任校书郎,在任西河县知县时“有善政,民甚德之”,后转任河南淮阳担任知县。
上任淮阳这一年爆发瘟疫,许多人染疫而死。百姓纷纷远走他乡,以求保命。田昼认为当下最要紧的是积极组织救治,控制疫情,才能安抚人心,让淮阳尽快稳定下来。于是,田昼赶紧召集官府里的大夫以及民间郎中,组成一支医疗队,对染疫病人进行隔离救治。同时,田昼亲自前往重要的关卡,劝说外逃的百姓回去:有病的到集中点免费治病,没病在家减少外出,他会尽全力医治病人,保障乡亲们生活正常。在他的劝说下,一些百姓当时回去,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又偷偷地溜了,就连田昼的副手一家也连夜逃走了。
为了坚定信心,田昼脸戴隔离布,登上高台,对众人说:“疫情不除,我田昼哪儿也不会去,誓与大家共生死!”众人大为感动。一传十,十传百,知州大人的誓词让在疫情中苦苦挣扎的百姓有了信心,秩序渐渐稳定下来。
田昼每天带着医生,挨家挨户去给感染者送医送药,尽心尽力地为他们诊治,病人有信心,病死率大幅下降。由于日夜操劳、心力交瘁,田昼身体支撑不住了,出现发热、咳嗽,大夫确诊他染上了瘟疫,在场的人大惊,皆掩面哭泣。田昼不许人陪着他,包括家人也不许来探望,大夫把药放下想说几句话,都被他赶到门口。他独自与瘟疫抗争,最终没能被救治过来。人们全力投入抗疫,瘟疫得到了控制,这时百姓才听说知州大人已染病身亡,无不伤心落泪。后来淮阳百姓给田昼建了一座祠堂,把他当成土地神来供奉。
田昼作为政府官员,在抗疫的关键时刻沉着冷静、坚守岗位,可谓北宋时期的抗疫英雄、“最美逆行者”,他的事迹和精神至今仍值得学习和传承。(唐河县纪委监委 宋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