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廉吏:清操雅量的山涛
2021-01-14 16:19 来源: 洛阳市纪委监委网站

山涛(205年-283年),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山涛少年早孤,家境贫困。有器量,喜好《庄子》、《老子》,常隐居乡里,与名士嵇康吕安为友,后又遇阮籍,成为竹林之交。山涛是竹林七贤中年纪最大的,一生投靠司马氏,为人谨慎,生活俭朴。仕途上平步青云,累迁尚书仆射、吏部尚书、司徒。山涛为司马氏举荐了很多人才。一次,他想推荐好朋友嵇康去洛阳做官,遭到嵇康的拒绝,还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嘲讽他追名逐利,离“竹林”越来越远。不过,山涛并没有记恨在心,嵇康去世二十年后,山涛还举荐嵇康的儿子嵇绍做了秘书丞。

起初,山涛为平民,“介然不群”,后来居于荣华富贵之中,仍然保持操守,谨慎俭约,没有姬妾侍女,所得俸禄赏赐都散发给亲戚朋友。陈郡人袁毅曾任鬲县县令,性贪而行污,以贿赂公卿来索求美誉。他也送给山涛“丝百斤”,山涛不想接受,但又不愿表现得异于时俗,于是收下藏在阁楼上。后来袁毅的事情被揭发,关进囚车送京师廷尉受审,凡受贿的人都一一被检举。山涛于是取出丝交给办案的官吏,只见丝上积满了尘埃,印封未动。他清高的操守受到称赞,赢得了“悬丝尚书” 的美誉。

山涛曾先后担任曹魏、西晋的吏部要职长达十多年,每次官员出缺时,他都能恰当的拟定出数人,供皇帝挑选。山涛向朝廷推荐选拔的人物,列名成册,时称《山公启事》。 唐代诗人李商隐赞其为:“人间只有嵇延祖,最望山公启事来。”经他选拔推荐的那些人,其品行和才能皆如其言,只有用陆亮,是司马炎诏命所任用的,与山涛意见不一,山涛争辩而司马炎不听。陆亮不久也因为贪污受贿而被罢免。

山涛任冀州刺史时,风俗鄙薄,无推贤荐才之风。山涛选拔隐逸之士,搜访贤人,表彰或任命三十多人,皆显名于当世。山涛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仰慕推崇,当地风俗也为之改变。

太康四年(283年),山涛去世,终年七十九岁。去世时家里仅有旧屋十间,子孙众多,容纳不下,晋武帝于是为他家建了住宅,足见当时的清贫。三国时期的名士裴楷曾评价说:“见山巨源如登山临下幽然深远”。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盛赞山涛:“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成语“璞玉浑金”即源于此。

山涛为人廉洁自律,度量弘远,堪称道德的楷模、国家的栋梁,为后世人所敬仰。(新安县纪委监委)

 


责任编辑: 洛阳市纪委监察委管理员
  • Copyright@2008-2013 中共洛阳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洛阳市监察委员会版权所有
  • 豫ICP备05009955 地址: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8号
  •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