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腊月二十七开始,洛阳市吉利区柴河村青年张闯每天到万佛山石窟所在的上下寺院值守,捡垃圾、锄草、维护美化着石窟所处的环境。除夕那天他用三轮车运水上去,以便春节来的游客洗涮使用。
初一天气晴好,当天来了近百台车,周边县区来石窟参观游客达千人,张闯还义务做起了石窟导引人,为近前来参观的近百台车安排停车位。和他一起忙碌的还有他的父亲张永军。
张永军,柴河村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义务守护位于该村的万佛山石窟,多年的历练,他从一个农民变成了石窟文化传承者,雕刻背景、艺术风格,说起石窟来如数家珍。今年初一开始,张永军每天忙得不可开交,除了日常安全、卫生巡查,还要为参观者讲解,这样的“工作”他已完成了近千次。
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守护则来自于张永军小时候的耳染目睹。他出生在柴河村,父亲是乡村教师,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 。那时,村围墙上写的标语,村民婚嫁娶用的对联都出自他父亲的手笔。
每年的春节前,乡亲们都拿着红纸,来找父亲写春联,而那时的小永军则忙着裁纸、递纸、倒墨汁,跑前跑后中感觉很光荣很开心。虽然父亲在张永军尚未成年就去世了,但那些知识的力量、文化的支撑以及无私的奉献,已经给张永军的成长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柴河村为摆脱村集体贫穷的面貌,为增加村集体景区的文化元素,村里召集二十余人踏上了寻找石窟的道路,但那是条艰难而漫长的路。看不到希望让人逐步退却,从最初的二十余人到最后剩下张永军一人。经过近两年寻找挖掘,万佛山上下两个寺院六个窟龛逐步呈现,来万佛山风景区参观的人与日俱增,于是他主动请缨,义务看护石窟。
守护无问西东,奋斗自成芳华。张永军开始从自学文物知识,有时为了解决心中的疑惑,不远百里到龙门石窟请教专家学者。多年过去,他已成为一名石窟文化的义务传播者——在守护石窟的三十年间,义务讲解千余次,游客超万人,2013年吉利区万佛山石窟被公布为全国第七批国保单位!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云冈石窟考察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我备受鼓舞。守护石窟,传承文化,讲好河阳故事,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家开始,我们愿意把这件事做下去。”张永军表示。(吉利区纪委监委 吉小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