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工作做得不错,但不应该只是一年的事情,已经开了个头,接下来要一直这样做下去,不要什么时候又来个文山会海大回潮,要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让减负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要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开展全面检视、靶向治疗,切实为基层减负,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党的十九大以后,党中央集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并设立专项工作机制狠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注意为基层减负。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话生动形象地道出了基层工作的重要性与复杂性。基层是推动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尤其是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时期,基层干部的担子更重、压力更大。基层减负,功在基层、利在长远,意义重大,必须要“货真价实”。
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祛病根”。持续为基层减负,转作风是必需之举。“有一种工作叫干不干先拍照,有一种信息转发叫‘一事群发’”“有一种焦虑叫做下班后不敢看微信,有一种恐惧叫做最怕周末微信响起要开会”基层干部忙于拍照片、做笔记、建台账、迎评迎检、陪会参会,看似是工作量大,负担重,其实根源上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产生的“后遗症”。开展一项新的工作,从研讨会、动员会、推进会到总结会,从实施方案、进展情况、督查通报到总结汇报,看起来是领导重视,工作扎实,但是其本质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作祟,是工作落实不到位拿材料“补位”。卸下“包袱”才能轻装上阵。这就要求真抓实干,不务“虚功”,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主义中解脱出来。全力破除文山会海,坚决杜绝过度留痕,比如能不开的会尽量不开,能不发的文尽量不发,需要开的坚持开短会、组合会、现场会、视频会,限定会议时间,需要陪会的不能有什么“身份感”,搞“对等接待”“层层陪同”之类的花架子;精简优化微信群和公众号,清理群内无关人员,解散重复、无用微信群,破除“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精减整治村内标识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确实需要老百姓知道的内容,通过在村内主要街道进行悬挂公示、版面等进行宣传。
转变检查、考核方式是“对症药”。持续为基层减负,用好合理的检查、评议是重中之重。当前,部分领导干部政绩观错位,不切实际地搞形象工程,以“伪创新”谋求个人政绩,是加重基层负担的直接“因素”。如在实际考核中,有时会进行各类工作排名,一些考核单位有时为了排名靠前,一味造典型、找亮点、编材料、做图表以成绩代问题等考核“造假”怪相不同程度相继“上演”,最终造成一系列伪考核、虚考核严重违背了考核初衷。事实上,无论是调查研究还是督查考核,“漏风声”“打招呼”往往很难发现真实问题、听到真实想法、看到真实效果,反而应该尽可能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用层层陪同接待”的工作法,“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搞“突击检查”“微服私访”。同时,坚决杜绝不必要、交叉重复的督查检查,厘清边界和限度,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回归到基层服务群众的本色。
关心、理解基层干部是“特效药”。基层干部处在抓工作落实的一线,长年累月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往往一个基层干部需要身兼数职,承担上面几个部门的工作,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基层干部吐槽,没有休息过,只有工作,除了工作以外时间,晚上加班,周六日能歇一天就是放假,节假日临时有会议、检查说走就走,休息时间不固定,甚至一连几个月休息一次,这使得基层干部的身心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焦虑与疲乏的状态。实际工作中各种信息数据又不能共享,很多部门都是一座座“信息孤岛”,很少与其他部门产生信息交换,这就导致一项工作出现多头重复上报的现象,严重消耗基层干部的精力,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负担。其实,与其“各自为战”,不如打破“数据壁垒”,搭建一体化督办平台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各个部门各取所需。基层减负需要更多的细节“关照”,围绕基层工作中的一些“痛点”“泪点”,多些设身处地、多些换位思考和将心比心,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就能带给他们满满的正能量和获得感。虽说减负不减责,但随着近年来,基层的工作难度与压力不断加大,既有城区建设的任务,又有农村发展的任务,任务量大,工作多,不可避免的有信访问题,一些地方在面对干部问题的时候,不问缘由,一味采取问责的方式,这种简单粗暴的解决办法显然很容易让基层干部寒心。对客观原因导致与未触及底线、红线与法律法规的问题,尽量以批评引导为主,不能以偏概全对其进行全盘否定,让基层干部流血流汗还流泪,只有有力度又有温度的制度才能真正成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与保障。
基层减负是一场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贵在坚持,重在落实,需深挖细查,找准“病根”,以达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强身健体之功效,唯有扭住问题不放松,久久为功有韧劲,才能不断推动基层事业发展成效,回应群众的需求与期盼,真正为基层松绑解压,为基层减负“增能”。(洛阳市宜阳县纪委监委 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