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发力,织密公车监督网;严纠“四风”,确保车轮行“正途”。
2023年以来,在市纪委监委监督推动下,我市多部门联合行动,“严”字当头,“实”字打底,围绕公车管理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筑牢“不敢、不能、不想”三道防线,有力推动公车使用管理更加规范、透明。
加大查纠力度,形成“不敢”的高压震慑——
把牢关键节点,强化严的氛围。严格落实市委江凌书记“持续抓,坚持严的氛围”批示精神,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牵头抓总,会同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车管部门,全市协同联动,建立“信息共享、情况通报、线索移交、跟踪问效”闭环机制。聚焦领导干部用车、主管部门履职、公车使用管理“三个重点”,形成16项“问题清单”,重要节点明察暗访、日常深化自查自纠、注重督办跟踪问效,使全面从严成为新常态。全市公车专项治理启动后,对公务用车进行线上抽查和实地督导检查461次,涉及车辆5053台;发送整改通知书19份、公车管理督查函5份;发现问题272个,完成整改259个。按照优先排查处置的要求,快查快办公车违规违纪问题27起,处理处分32人。
强化监督制约,完善“不能”的制度机制——
强化靶向监督。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围绕公车使用管理中存在的“四个缺失”、“三个漏洞”、“两个突出”,先后组织召开全市公务用车领域专项治理工作动员会、培训会、推进会,综合运用定期检查、专项督查、随机抽查、举报核查等“四查机制”,深化公务用车运行常态化监督检查。
发挥“探头”作用。驻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纪检监察组在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第一监督检查室的具体指导下,强化靠前监督,通过召开协调会、实地监督检查、下发提示函、通报典型案例,防范化解公务用车管理使用中的廉政风险。
健全完善制度。针对公车私用、私车公养和套取经费问题,出台《洛阳市公务用车信息管理平台监督管理细则(试行)》,以大数据为支撑提升公车违规行为的预警纠治能力。扩大公车“禁停”范围,公车停放敏感区域由60处重新划定增至439处,纠治敏感区域停放问题193起。在全省率先出台《洛阳市党政机关实物保障用车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在编制调整、使用范围、监督问责等方面细化管理要求,进一步扎紧制度的“笼子”。
做实警示教育,提升“不想”的思想自觉——
专项治理期间,全市共开展警示教育和政策宣讲59次,参与 3323人次。扭住“驾乘”关键,先后两次对各县区驾驶员进行业务能力培训和政策宣讲,签订《洛阳市公务用车管理承诺书》1108份。以案为鉴加大案例通报力度,发放《违规配备和使用公车问题典型案例汇编》300本,11次公开通报公车监督检查情况。对敏感区域停放问题线索,点对点通报问题、剖析原因、解读政策、重申职责,警示提醒全市用车单位把“五严”要求落实到位。
截至目前,全市实物保障用车使用不规范同比下降67.3%、定位设备无故离线同比下降48.3%、敏感区域停放同比下降56.9%;管理平台信息不完善、录入不及时等同比下降61.6%,公车违规违纪问题得到扭转。
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作风建设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我市将严格对照上级部署要求,在公车监督管理上不断拉紧“警戒线”、守好“安全线”,持续巩固专项治理工作成果,全面构建全覆盖、多层次、无缝隙的公车监管网络,让新风正气在重振洛阳辉煌的新征程上不断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