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把大量精力放在填表格、照照片、迎接检查上。现在这些东西减少了,能有更多时间为我村的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了。”召陵区万金镇曹楼村支部书记赵文启说道。
对一些基层扶贫工作人员来说,他们不仅要制作各种表格,还有各种填报系统。基层人少,表格多,各种工作要留痕迹,主要是为了迎接检查,能真正用在做实际工作的时间真的很有限。耗费了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精力,不堪其累、贫困户也不堪其扰。
今年以来,召陵区切实增强为基层减负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将基层干部扶贫从“资料”印证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真正用在做实际扶贫工作中。从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把整治扶贫形式主义纳入区委巡察和日常监督工作中,推动各方联动,形成整治合力。
召陵区纪委监委要求区直各单位在前往镇村开展帮扶慰问等工作时,不得增加基层负担。同时,通过信访举报、监督检查及巡察移交等途径,及时掌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线索,加大整治、查处和通报曝光力度,对相关问题做到严查快处,为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扶贫工作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出台的政策使我们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工作,比如不得使用扶贫资金组织涂白墙、不得下达不切实际的指标任务,不得以送钱送物换取满意率”。在召陵区万金镇曹楼村的扶贫干部梁超伟说,“今年我接到的扶贫文件比去年减少了很多,现在填的表格也不多了,用微信发照片传给检查组的情况也没有再出现了。”
根治脱贫攻坚形式主义,会让让基层扶贫干部更有章法。减少扶贫工作中形式主义所带来的额外工作量,将工作考核重点转移至改进帮扶举措,让扶贫方式更精准,进而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通过一系列的靶向整治、精准施策,需要报送的材料越来越薄,检查越来越少,成为全区扶贫干部的切身感受。据统计,今年以来,召陵区文件、会议数量同比分别下降30.8%、39.3%,开展督查考核次数同比减少51%,这些措施使全区党员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精气神得到进一步激发,担当作为、干事创业蔚然成风。(召陵区纪委监委‖通讯员 王振奎)